- 杨凯;韩剑;
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有效促进了双边贸易,但原产地规则对双边贸易有较大的约束作用。本文利用两阶段OLS方法,研究了原产地规则对自由贸易协定异质性贸易效应的影响。文章构建了标准化的原产地规则赋值体系,对我国现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原产地规则进行了量化。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利用2002—2017年数据,测算了我国现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异质性贸易效应,并在第二阶段回归中估算了差异化的原产地规则对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效应在自由贸易协定之间和自由贸易协定内部存在广泛的异质性,原产地规则对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效应存在削减作用,制度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的差异对自由贸易协定之间贸易效应异质性的影响较大,而特定商品规则的差异则更多引起自由贸易协定内部贸易效应的异质性。由于原产地规则彼此隔绝,严格程度各异,自由贸易的红利释放并不充分。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还需制定彼此融合、判定精准的原产地规则。
2021年08期 No.464 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琪;孙浦阳;
如何充分发挥数字产品的技术特点,促进高质量的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厘清了数字产品进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且通过首次提取数字产品进口数据验证了该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表明:企业进口数字产品通过技术溢出显著促进创新,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企业进行激进型创新时表现更为明显;进一步按照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进行分类,数字最终产品进口对于企业创新发挥着更为显著的边际促进作用,因为最终产品的数字技术应用性更为直接,外溢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人工智能渗透率、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以及进口ICT产品的企业中,数字进口对激进型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为了避免内生性、样本选择偏误以及相同趋势对结果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必要的稳健检验,结果保持一致。
2021年08期 No.464 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6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2 ] - 阎虹戎;刘灿雷;高超;
以工资增长带动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推动国内大循环发展的重要方面。面对国内劳动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减税政策在助力中国企业发展的同时,是否能够进一步惠及劳动要素市场,提升企业员工工资?本文采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以2009年增值税改革为例,实证考察了减税政策对员工工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改革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员工工资;从政策效应的异质性来看,减税政策对员工工资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高固定资产依赖企业和非出口企业。进一步的机制解析显示,减税政策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改善企业经营绩效,为员工加薪提供足够的增长空间,即增长效应;减税政策产生了有利于员工群体的分配效应,使员工能够分享到因减税而带来的收益增量。本文从劳动要素收入方面,为评估企业减税的政策效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检验减税政策在提升员工工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企业减负与员工加薪之间的双赢格局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1年08期 No.464 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1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钟腾龙;
本文从多产品出口企业的视角,采用企业内产品间加成率分布离散度表示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和可能的机制渠道。研究表明:(1)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均显著降低企业内产品间加成率分布离散度,亦即有利于提升企业内资源配置效率。考虑内生性、改变关键变量度量、使用行业层面关税变量、控制遗漏变量和改变估计方法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成立。(2)相对而言,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中的外资和民营企业、高生产率企业、低市场竞争度行业的企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3)机制检验表明,贸易自由化通过缩小产品范围、提高出口产品集中度降低企业内产品间加成率离散度。以上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资源配置效率和贸易自由化利得的相关研究,并为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改善资源错配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1年08期 No.464 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李洲;马野青;
本文基于OECD投入产出表测算获得1995—2011年中国加工制造业、非加工制造业和整体制造业的双边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采用数据比对、半参数模型和参数模型对进口自由化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DVAR的分歧进行再探究。结果表明:进口自由化会通过替代效应和竞争效应分别压低和拉升中国加工(非加工)制造业部门DVAR,因替代效应强于竞争效应,两种效应叠加后,中国加工(非加工)制造业部门DVAR下降;进口自由化的结构效应会提升DVAR更高的非加工制造业部门在整个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比重,该效应逆转了加工(非加工)制造业部门DVAR下降对整体制造业DVAR的负向影响,最终使得中国整体制造业DVAR提升。在"逆全球化"兴起的国际背景下,本文的研究肯定了中国继续推进进口自由化政策的方向,并强调搭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政策和非关税改革政策能让进口自由化对中国整体制造业DVAR提升的效果得到加强。
2021年08期 No.464 8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远;曹哲正;
综合保税区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评估其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2—2018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所在地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所在地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该效应大小受到综保区地理位置和主导产业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综合保税区的就业促进效应主要通过增加当地出口与吸引FDI流入这两个渠道实现。
2021年08期 No.464 10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刘江;李义福;
近20多年以来,我国的出口运行呈现出波动式的上升特征,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波动程度。看似复杂的波动性背后是否隐藏着内在的规律性特征?本文根据1997年至2021年间的月度出口数据,基于重大事件和国内宏观经济转型的维度,发现我国出口经历了三个非对称的周期过程,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研究显示,过去的三个周期顺次表现出周期变短、增速放缓、波动加大的趋势。文章进一步对已经开启的第四个周期的运行特点作了预测。文章的政策含义是,新一轮周期开启之后,市场化改革应加速向纵深推进,并将出口导向全方位从规模扩张和增速提升转向改善出口结构和平稳运行方面,为此需排除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并完善与相关国家的沟通机制。
2021年08期 No.464 11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