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霞;李磊;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给就业带来怎样的冲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2000—2013年工业机器人进口数据代理机器人使用指标,经验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工业企业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基于倍差法的倾向得分配对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即替代效应渠道和规模效应渠道,中国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显著加剧了就业市场波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风险的冲击不仅显著且带有行业异质性,技术要求越低、自动化风险越高的行业,其劳动力需求受到工业机器人的冲击越明显。本文对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需求弹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考察能够为政府制定就业保障政策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
2020年12期 No.456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1 ] - 陈建隆;李建成;
本文建立一个国际双寡头模型,分析原产地规则对非成员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将中间产品部门纳入模型,采用本地含量要求作为原产地的判断标准,本文分析了非成员企业如何在出口但不满足原产地标准、出口且满足原产地标准、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市场进入模式中进行选择,进而探讨了提高原产地标准和贸易自由化对非成员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若疏于考虑提高原产地标准对非成员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则成员政府可能会高估提高原产地标准的保护效果,甚至误将伤害成员企业利益的政策当成保护政策;虽然贸易自由化会强化原产地规则在防止关税规避上的功能,但却会削弱其在吸引FDI上的作用。
2020年12期 No.456 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段文奇;徐邦栋;刘晨阳;
本文基于2000—2006年制造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考察了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通过中间品进口和企业研发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该效应受到企业异质性与产品异质性的影响;较强的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增强贸易便利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积极作用。此外,地区—行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分解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效应对地区—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贡献率达到了52%以上,其效应是贸易便利化提升地区—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相关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该结论的可靠性。
2020年12期 No.456 3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48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0 ] |[阅读次数:3 ] - 邵军;施震凯;朱俊明;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阶段,扩大进口既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探讨进口贸易影响绿色生产率的基础上,将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和能源消费纳入生产函数,使用动态SBM模型测算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进口贸易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偏低,呈波动下降走势和东高西低空间分布,进口贸易对城市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并且进口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提升效应越显著。
2020年12期 No.456 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4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2 ] - 李红;韦永贵;
本文基于跨文化领导及其有效性(GLOBE)数据,考察地方文化这一内生动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以文化创新性和包容性为表征的地方文化,对出口贸易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这一效应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及沿海省份的文化对出口贸易的效应系数比其他地区均高。文化创新性和文化包容性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通过地方信任、市场化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进行传导,但地方信任发挥的中介效应较弱,而市场化和企业家精神在地方文化影响出口贸易中发挥重要中介效应。本研究对于从内生的文化动能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020年12期 No.456 6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方齐云;袁野;黄蕙萍;
根据投入品替代性的大小,全球价值链可分为互补型价值链(投入品替代性较低)与替代型价值链(投入品替代性较高)。本文通过将融资约束纳入上述两类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融资约束对于企业出口增加值率(DVAR)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增加值率,中国企业应在以上两类价值链中采取不同的融资约束调整方式:在互补型价值链中,扩大上下游相对融资约束能够提升中国企业DVAR;而在替代型价值链中,减小上下游相对融资约束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DVAR。通过构建"上游-融资约束"变量,本文衡量了上下游相对融资约束,并使用2002—2007工企数据和海关数据对于上述推论进行了验证。本文还进一步发现,高生产率企业管理效率高、技术工人数量多,因此执行上述机制的效果更好。本文的发现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脱离"低端锁定",还可以提升金融资本的利用效率。
2020年12期 No.456 13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宁密密;綦建红;
在拓展BMM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采用2000—2013年中国细分投入产出表、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度了中国企业在GVC中的嵌入位置,实证检验了企业GVC位置攀升对出口汇率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GVC位置攀升会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垄断度,从而增大出口价格的汇率弹性,减小出口量的汇率弹性,且这些影响在长期内更加显著;在人民币贬值期,相对于下游企业的"随波逐流",上游企业更倾向于"逆流而上",通过提高其离岸出口价格稳定出口量,这一现象在汇率波动剧烈期和非外资企业中尤为明显。通过将企业GVC位置变动进行产业间和产业内分解,本文进一步发现中国企业提高汇率波动的应对能力主要依靠产业升级效应,而非产品结构效应。
2020年12期 No.456 15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