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虹戎;刘灿雷;
本文利用中国大量微观企业数据和外商引资政策中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从引资政策精准导向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其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政策效应,有效控制了计量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外商引资政策通过《产业指导目录》的精准导向,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和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外商引资政策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来实现,而研发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渠道并未起作用,且这一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本密集度、国有企业占比和市场化程度均较低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2020年06期 No.450 3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胡大猛;钟昌标;黄远浙;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视角,以2004—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政企关联对企业海外扩张的作用效果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政企关联与企业对外投资显著负相关;第二,在考察调节变量的调节作用时,国际化经验、制度相似性分别在与政企关联的共同作用下对企业对外投资呈现正相关和负相关,同时在企业所有制差异下,国有企业政企关联比民营企业更有利于对外投资;第三,投资到发达国家或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其政企关联对对外投资并无显著影响,相反,投资到发展中国家或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其政企关联对对外投资形成了显著的制约作用;第四,在探究政企关联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内在机制时,国内投资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可以解释总效应的31.7%,而市场竞争和寻租成本两者的中介效应则很微弱。本文为厘清政企关联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对企业海外投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2020年06期 No.450 5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赵伟;赵嘉华;
为探究离岸贸易对技术进步要素偏向的影响机制,本文在有偏技术进步分析框架中引入离岸活动。研究发现离岸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迫使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过学习改善自身的技能水平,最终提升了该部门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使其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增强。另一方面,非农业部门通过参与离岸提升了本部门的生产效率,其产出占比增加,进而放大了该部门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特征。最终在生产率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离岸使得社会整体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增强。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与联合国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这一结论表明离岸将会使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从劳动生产率提升中获得福利,但国民福利是否改善取决于劳动力应对竞争的能力。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本国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技能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升级。
2020年06期 No.450 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建;王静;
本文匹配了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年数据与WIOD数据库,用多种方法测算了衡量生产分割程度的生产阶段数,探讨了政府生产补贴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提升的内在机制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政府生产补贴对生产分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生产补贴与全球生产分割及国内生产分割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而与国际生产分割为倒"U"型关系。(2)政府生产补贴对生产分割的影响通过企业"生产率效应""产品创新"以及"交易成本"发生作用,企业获得生产补贴后,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显著地提升了国际生产阶段数,而降低了全球生产阶段数和国内生产阶段数;生产补贴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分工深化、产业链的延长,国际和国内外包呈现互补效应;政府生产补贴对生产分割的促进作用会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交易成本的上升抑制了产品生产链条延长,降低了产业的分工程度。(3)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政府生产补贴与企业"生产率效应""产品创新"以及"交易成本"存在部分性质的中介效应,且生产补贴与全要素生产率及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关系。
2020年06期 No.450 9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辽;王俊杰;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的角度,全面透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新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趋势,从信息化密度和信息技术能力两个层面探讨了信息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机制。文章利用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攀升中的信息化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信息化密度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提高0.033,但是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并不显著;信息技术能力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系数高达0.074,且远远高于其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化密度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在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不显著,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不论是在中低技术密集型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都显著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此外,信息化密度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显著地推动了非国有化行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
2020年06期 No.450 11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