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俊杰;商辉;
本文探讨国际贸易网络中国家枢纽地位演变的背后机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国家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一国比较优势的改善有利于提升其枢纽地位,但母国市场、技术进步、制度支持、人口结构等优势要素对其枢纽地位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开放程度等传统优势要素,且国家异质性及产品贸易网络异质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差异。进一步地,通过分析优势要素重要性演变发现,制度质量、技术进步、母国市场和人口结构等优势要素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上述发现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构建新的综合优势,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
2019年10期 No.44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1 ] - 张辉;李宁静;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进程逐渐加深,经济贸易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和模式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全球贸易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实现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本文引入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全球贸易网络进行刻画分析发现:(1)当前全球贸易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中间品及最终品贸易关系,且两者显示出非对称的结构特点。(2)中国在中间品及最终品贸易网络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8字"双循环的全球贸易模式。中国与大量上环流国家存在密切的中间品贸易往来并主要以中间品出口方的角色活跃于上环流贸易圈中;在下环流国家中,中国则主要出口最终品,并与下环流国家形成了显著的贸易互补关系。(3)从细分产业来看,中国的"8"字双环流贸易模式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8"字双环流贸易模式,其贸易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2019年10期 No.442 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下载次数:1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黄先海;郭晶;
本文使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度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DVAR),从贸易模式和企业动态等方面拓展DVAR的分解方法,揭示中国DVAR提升的来源。结果表明:不同贸易方式企业的DVAR存在明显差异;退出企业DVAR均值高于进入和持续企业,不同代际进入企业在持续期间DVAR不断提升;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贸易模式转型是中国DVAR提升的来源之一;持续存在企业的集约边际变动是中国DVAR提升的主要来源,企业进入退出的扩展边际对中国DVAR提升的贡献很小;产业内DVAR提升是不同技术含量产业DVAR变动的主要来源。
2019年10期 No.442 3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侯欣裕;孙浦阳;
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验证外需变化对企业工资的实际影响。本文构建包含外部市场需求冲击的理论框架诠释了企业外需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引发工资调整。接着,本文采用全球200个国家(地区) 3800种的HS6分位产品进口数据,匹配中国企业的出口信息,测算了每个企业基于目的国—产品的国际外需变化,结合2010—2013年中国海关和工业企业库进行实证。结果发现:控制企业外部供给和内需冲击等因素后,外部需求冲击对我国企业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的外需提高能使企业工资上调0. 173%;企业外部市场暴露加强了外需冲击对企业工资的作用;外资企业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企业、低技术行业内企业工资遇到外需冲击调整幅度较大。本文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企业视角厘清国际外需变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逆全球化下保证劳动力收入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2019年10期 No.442 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陆菁;潘修扬;刘悦;
本文在扩展的Melitz-Ottaviano模型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进出口产品数据与WITS全球关税数据合并数据库,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多产品企业创新投入选择及其产品出口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远离技术前沿阶段,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的低效率企业会选择效率而非质量创新策略增强出口竞争力,通过扩展产品范围并分散出口产品集中度来探索出口可能性边界以增加出口量而非抬高价格,从而促进出口销售总额增长;效率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后,准技术前沿企业会选择产品质量创新策略,通过压缩产品范围并提高产品集中度来获取现有产品,特别是核心产品新利润增长点以刺激出口。加快企业效率跨越是现阶段推动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质量基础支撑。
2019年10期 No.442 6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聂飞;
本文基于2003—2015年间我国186个地级市样本数据,构建DID模型检验了"智慧城市"试点影响FDI的"二元边际"扩展的异质性。结果显示:第一,"智慧城市"试点总体促进了FDI的"广延边际",但对FDI的"集约边际"扩展的作用不明显;第二,东部城市FDI的"广延边际"扩展受到"智慧城市"试点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第三,"智慧城市"试点引起FDI的"广延边际"拓展具有滞后效应且至少在2年之后才会出现;第四,"智慧城市"试点主要通过降低投入成本,增强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口素质等途径实现FDI的"广延边际"扩展,但伴随着"智慧城市"试点出现的严厉环境规制会对FDI的"广延边际"扩展形成抑制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揭示了"智慧城市"试点与FDI的"二元边际"扩展的逻辑联系,并给予经验层面的支撑和政策层面的参考。
2019年10期 No.442 8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1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王毅;黄先海;余骁;
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3年国务院要求重点城市环境限期达标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微观层面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omestic Value-Added Ratio,DVAR)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DVAR,这一效应对国有企业不显著而对非国有企业显著为正;(2)影响渠道检验发现,企业进口中间品使用比是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DVAR的显著中介变量,而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效应不显著,此外环境规制政策没有影响企业融资约束;(3)扩展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DVAR存在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差异化效应。本文认为环境规制可以倒逼企业提升出口DVAR,但这一效应具有异质性,可以按照不同企业所有制、贸易方式、行业比较优势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制定差异化规制政策,同时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2019年10期 No.442 11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马淑琴;戴军;温怀德;
本文在偏向性技术进步分析框架下纳入质量升级理论,分析发现贸易开放会抑制绿色技术进步,而环境规制的提升有助于削弱这一抑制效应。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命题,采用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固定参比Malmquist模型测算1995—2016年中国省域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构建空间邻接、地理距离和地理经济距离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理论命题均得到验证: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进步呈U型关系,通过计算拐点表明中国当前阶段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技术进步;贸易开放不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提升环境规制有助于降低贸易开放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抑制效应。本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为中国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2019年10期 No.442 13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3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