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子良;洪倩霖;佟家栋;王芊;
本文探讨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出口快速增长与国企数量迅速下降并存这一重大经济现象背后,国企产权改革是否直接促进了企业出口。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和倍差法(DID),通过对2002年为全资国有、并在随后5年中经历产权改革的10694家工业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产权改革并没有直接促进企业出口;产权改革没能显著提高企业生产率是潜在"产权改革→提高生产率→促进出口"作用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表明,所有制因素并非样本期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间出口表现差异与生产率差异的根本原因,进而为探究出口推动因素与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7年10期 No.418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曲如晓;刘霞;
文化商品贸易的光环效应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文化商品而逐步认同和偏好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而更加偏好从该国进口的其他消费品。本文以中国市场为例,选取1996—2015年美、日、德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商品和消费品的出口数据,建立SDAIDS模型分析文化商品贸易所产生的光环效应。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文化商品贸易存在着光环效应;在电子类和奢侈品类商品上,文化商品的光环效应较强;在家具类和时尚类商品上,文化商品的光环效应相对较弱;在文化商品光环效应的影响之下,美、日、德等国在中国消费品进口市场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竞争关系。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文化商品贸易,推动文化商品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10期 No.418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周宏燕;
本文将反映文化产业异质性特征的变量纳入到实证模型中,构建了一个融合相对市场规模、人力资本、科技应用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外资和技术差异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2—2015年中国与47个贸易伙伴的双边文化产品贸易动态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进一步考察了本地市场效应在功能型文化产品部门和内容型文化产品部门的异质性表现。经验研究表明:中国整体文化产品出口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分类文化产品出口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相较于功能型文化产品而言,内容型文化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更强。
2017年10期 No.418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 ] - 许家云;孙文娜;
本文基于2000—200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全面考察了海外留学经历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EO的海外留学经历通过交易成本降低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出口概率、出口强度、出口产品范围和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了母国与留学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标准化系数分析表明CEO的海外留学经历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大于扩展边际,并且在集约边际内部,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多是通过调整出口产品质量的方式来实现的;海外留学经历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因留学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海归人才性别以及就职类型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本文结论对中国有效挖掘海归CEO在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2017年10期 No.418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邓琳琳;侯敏;
本文参考有序样本聚类分析的最优分割法,通过重新构建,形成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相对值分割法,并基于此对2001—2015年期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中低技术类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基本维持在50%以上,高技术类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较低,维持在3.5%左右,且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仍待优化。随后,本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探究,增加研发支出会提高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高技术类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而进口国农村和城市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制成品出口。
2017年10期 No.418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慕绣如;孙灵燕;
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异质性的视角,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生产率和融资异质性对企业出口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互为条件:生产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融资水平的提高才会促进出口;同样地,融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生产率提高才会促进出口。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与理论假说一致,生产率和生产规模存在双重门槛,融资能力存在单一门槛,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在适度水平内,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对出口的影响更显著。系统GMM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综合得分和融资指数等不同融资水平衡量指标下,融资异质性对持续出口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
2017年10期 No.418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熊灵;覃操;谭秀杰;
2010年欧亚关税同盟成立,哈萨克斯坦对外关税大幅提升,根据贸易转移理论,哈萨克斯坦将减少对关税同盟外各国的进口。至于该事件是否阻碍了中哈出口贸易,目前却无定论。为了研究该问题,本文基于HS 6位编码商品,使用系统GMM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4年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表明,虽然哈萨克斯坦关税大幅上升,但由于灰色清关现象的广泛存在,中国出口几乎没有因此而减少。相比之下,哈萨克斯坦打击灰色清关之举则会对中哈出口贸易造成较大冲击,不过该举措同时也有助于规范双边贸易、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2017年10期 No.418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文淑惠;张昕;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节点和关键纽带之一。本文使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中国对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影响贸易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存在贸易阻力,中国对中南半岛出口效率不断降低,贸易阻力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使得出口潜力增加,未来出口潜力较大。中南半岛国家应完善相关合作机制,降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改善运输、交通基础设施,增加金融自由度。中国则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出口优势,有效释放贸易潜力。
2017年10期 No.418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3 ] |[阅读次数:0 ]
- 余官胜;都斌;范朋真;
"天生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指的是成立短期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这类企业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本文以成立3年为标准对其进行界定并展开实证研究。在匹配《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微观数据库的基础上,本文使用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在内部因素中,就业和资产规模较小、管理效率更高的企业有更大的倾向成为"天生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区位因素中,对劳动成本较低及风险较低东道国进行投资的企业有更大的倾向成为"天生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此外,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差异性进行的分组回归也表明"天生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有类似的影响因素,验证了本文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2017年10期 No.418 11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董有德;宋芳玉;
本文分析银企关系、政治联系是否有利于民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我国2006—2015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以这些企业的高管是否曾经或现在在金融机构任职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银企关系,以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是否是前任或现任的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政治联系。研究发现银企关系、政治联系均显著地正向影响了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约束越高,政治联系的投资效应越明显,而在低市场化地区,政治联系的这种投资效应也更显著。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银企关系、政治联系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7年10期 No.418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周超;刘夏;辜转;
本文基于2007—2014年中国对62个代表性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投资动机的视角分析了营商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营商环境总体上对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影响;当出于不同的投资动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东道国的营商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各异;出于市场、自然资源寻求动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东道国的营商环境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负相关关系;而出于劳动力、战略资产寻求动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东道国的营商环境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正相关关系。本文考察营商环境的具体方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发现开办企业、建筑许可等5个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信贷则起到负向作用,而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和登记财产则不具有影响。
2017年10期 No.418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7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9 ] |[阅读次数:1 ] - 王旭;方虹;彭博;
本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135个国家(地区)的投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东道国主权信用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偏向主权信用较低、投资风险较大的国家;单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丰裕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析表明,该类国家的主权信用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U型影响:当东道国主权信用低于某一水平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偏向主权信用较低的国家;当东道国主权信用超出某一水平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偏向主权信用较高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向东道国主权信用水平的两个极端——战略资产丰富的高主权信用国和自然资源丰裕的低主权信用国。
2017年10期 No.418 15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