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慧;綦建红;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海量匹配数据,发现在新的产品-市场组合出口中,超过一半的中国企业在出口一年后便退出市场,同时高达75%的企业出口生存时间不超过3年,充分暴露出中国企业在出口市场退出率高、生存时间短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以往出口经验角度探寻延长我国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途径,结果表明:相同组合和相同产品的出口经验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出口生存时间,且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后者;相同市场出口经验对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作用为负,意味着我国企业应遵循以产品为轴心的国际市场扩张战略;基于产品差异性的分组检验发现,以往经验对出口异质性产品企业生存时间的影响更大。
2017年04期 No.412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华;金泽成;余林徽;
基于Loecker&Warzynski(2012)的研究方法,本文从多维细化层面揭示了外需疲软对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具有显著的水平低、提升能力弱等特征,历年均值仅为1.2左右,2000-2007年间价格加成整体均值仅提升了4.678个百分点;倒逼机制是外需疲软对我国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作用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区域、所有制和要素密集度出口型企业中均显著存在,外需充足可能会助长部分企业的"价格加成提升惰性";工资上涨易成为我国出口型企业价格加成提升的负担,提高价格加成能力的最优补贴对象为中高技术内资企业,中西部、内资、低技术和高出口密集度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未能有效提高企业价格加成水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投入产出效率的改进和融资约束程度的降低均能提高出口型企业的价格加成能力。
2017年04期 No.412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洋;
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PSM-DID)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本文还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不同类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发现政府补贴主要通过增加研发创新和提升进口中间品质量的渠道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本文研究对于全面评估中国政府补贴的经济效果和提升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2017年04期 No.412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2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8 ] |[阅读次数:0 ] - 桑瑞聪;范剑勇;
本文从产品和市场的二维视角,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通过双重差分PSM方法对出口学习效应进行再验证,考察了多产品出口、单产品出口、多市场出口和单市场出口模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出口模式下出口学习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多市场和多产品出口对企业具有生产率提升效应,但在出口当年不明显,出口后第二和第三年生产率有显著改善,这说明企业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单产品出口和单市场出口企业生产率则没有显著提升。
2017年04期 No.412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群锋;
文章首次就进口竞争对我国制造业性别工资歧视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主或经理人以牺牲部分利润为条件以满足其最优歧视性偏好;随着进口竞争加剧,降低了在位企业的定价能力和利润水平,使企业无法维持原来的歧视水平,因此必须降低歧视偏好、提高女性雇佣水平,进而引起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工人工资的提升。使用经典的Oaxaca工资分解法,以进口渗透率为进口竞争代理变量,在高低进口竞争样本上就两种工资基准分别进行分解,得到结果均表明,高进口竞争下的歧视系数显著低于低进口竞争下的歧视系数;进口竞争程度越高,性别工资歧视系数越低,表明进口竞争显著缓解了制造业性别工资歧视。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加大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推进国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以释放女性工人的市场价值和潜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助力推进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2017年04期 No.412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波;
本研究基于2009-2015年我国116家A股上市的制造业跨国企业面板数据,从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视角研究ODI对我国制造业跨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跨国企业ODI投资区域越广泛,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越明显,增加ODI投资深度对企业生产率无显著影响;此外,不同ODI进入模式对我国制造业跨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性,绿地投资模式下ODI投资广度的正向影响效果比跨国并购模式更明显,而跨国并购模式下增加ODI投资深度比绿地投资模式更能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独资经营模式下ODI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效果均比合资经营模式更显著。
2017年04期 No.412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2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温湖炜;
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走出去"战略是政府现阶段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文章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为2005-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企业找到可供比较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倍差法考察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缓解企业的产能过剩。研究发现,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后产能过剩指数出现显著下降,并且过剩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更为突出,但产能过剩越严重的企业越缺乏意愿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检验OFDI的规模效应和滞后效应后发现,增加OFDI国家的数目显著地降低了企业的产能过剩指数,OFDI对企业的产能过剩指数有长期影响。为了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政府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尤其要鼓励过剩行业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2017年04期 No.412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3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0 ] - 巫强;徐子明;顾以诺;
外贸公司的常见经营模式是先承接国外订单,找国内供应商生产,然后外贸公司出口交货并赚取差价。为控制交易风险,其要在出口合同中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制度环境和交易历史是影响外贸公司出口结算方式选择的两大主要因素。本文利用江苏省一家代表性外贸企业1999-2011年近7万笔出口交易数据,采用多元Logit和Probit模型,分别估计进口商所处制度环境与交易历史对外贸公司出口结算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来自英美法系国家、商业信用环境更好的进口商,外贸公司倾向于使用赊销或托收等装运后付款结算方式,减少对预付和信用证的使用;以历史累计交易金额和交易次数来衡量的交易历史增加总体上也对出口结算方式选择产生相同影响;对于新客户和2008-2009年国际经济危机期间进行的出口交易,外贸公司倾向采用预付方式,减少对信用证和装运后付款的使用。
2017年04期 No.412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