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一带一路”专题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赵东麒;桑百川;

    本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2007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分为7个区域,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对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10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是推动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是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切入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欧和东欧地区在一些初级产品部门具有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是我国与其合作的主要方向;西亚和独联体地区在资源密集型产品部门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稳定、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

    2016年10期 No.406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7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8 ] |[阅读次数:191 ]

经贸论坛

  • 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阶梯及其影响因素

    陈丰龙;徐康宁;

    本文基于Khandelwal(2010)提出的嵌套Logit模型,采用1995-2012年中国与154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测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及其质量阶梯。结果显示,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总体相对较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整体平均较长,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最长,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略短。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均负面影响于出口产品的质量阶梯,进而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而资本密度与出口产品质量阶梯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此外,研发密度与出口产品质量阶梯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这可能与中国特有的研发体制有关。上述因素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阶梯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016年10期 No.406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2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131 ]
  • 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许明;邓敏;

    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产品质量对出口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对我国出口企业加成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重点在于沿海地区的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垄断行业内的大量私营企业;在位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显著提升企业加成率,而新进企业和高出口倾向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则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产品质量通过产品价格和边际成本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找到另一条识别路径——通过提高出口企业加成率惠及一个国家。

    2016年10期 No.406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129 ]
  •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基于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的测算

    张禹;严兵;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使用出口增加值代替传统的总出口额,在Costinot et al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产业竞争力指标,对我国33个行业1995-2011年之间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我国的竞争力优势部门仍然集中在如农业、纺织业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部门,而资本密集型部门、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服务业虽然竞争力有所增强,但整体仍然处于劣势。通过对几种不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和定位我国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2016年10期 No.406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3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154 ]
  • 产能过剩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来自微观企业数据的证据

    高晓娜;兰宜生;

    本文采用高度细化的出口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产能过剩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的同质化水平越高,则产能过剩对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越大。进一步分析,企业生产率越低,产能过剩对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效应越大;产能过剩对本土企业和低端产品的质量抑制效应要显著高于外资企业和高端产品。因此,应对不同性质的产品和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去产能政策。

    2016年10期 No.406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1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294 ]

区域国别市场

  • 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基于WIOT的结构性分解

    戴枫;陈百助;

    本文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基础上,对美国2000-2003年和2007-2011年两个时期的就业下降进行了结构性分解(SDA)。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考察期中,造成美国就业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00-2003年间3.11%的就业减少以及2007-2011年间3.58%的就业减少归因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包括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进口);就边际就业效应而言,从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大于最终产品的进口;并且通过对两个时期的比较发现,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每增加一千美元中美贸易产生的美国就业效应在减弱,其中,最终产品进口的边际就业效应下降幅度最大;在行业结构上,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已经从制造业部门转向服务业部门,并且引起就业下降的因素已经从最终产品进口转向中间投入品进口。受中美贸易影响最大的行业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而是机器设备租赁及商务服务业。

    2016年10期 No.406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2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98 ]

服务贸易

  • 服务外包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双重偏向效应研究——基于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

    陈启斐;唐保庆;张为付;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战略对就业市场会产生何种冲击?是否会造成工作岗位流失?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联合国贸发数据库中的服务贸易数据和我国投入产出表,分析服务外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服务外包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双重偏向效应,即服务外包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会提高工资率,在减少整体就业的同时提高对熟练工人的需求。本文进一步运用门槛检验方法对服务外包的双重偏向效应的若干影响因素及门槛特征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第一重偏向效应会进一步增强,第二重偏向效应被弱化;当行业开放度提高时,双重偏向效应都会被强化。

    2016年10期 No.406 74-8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1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40 ]
  • 服务业开放提高了经济增加值率吗——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门槛回归分析

    陈丽娴;沈鸿;魏作磊;

    服务业开放提高了经济增加值率吗?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尝试在分析视角、分析方法和指标选取等方面对这一命题重新思考,使用2004-2011年中国21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以产业集聚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在产业集聚条件下,服务业开放对经济增加值率的影响和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和较高区间,服务业开放对经济增加值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在产业集聚水平中等区间,服务业开放在1%的显著性水平提高了经济增加值率。

    2016年10期 No.406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21 ]
  • 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差额: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证据

    张建清;陈星全;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差额的影响机制与作用途径,然后利用51个国家1990-2012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和动态性后,对于所有国家和发达国家样本而言,不论以何种指标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人力资本均对服务贸易差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加权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并未对服务贸易差额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健康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够显著改善其服务贸易差额。分类型的研究还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差额的促进作用要更强,而健康人力资本对消费性服务贸易差额的影响要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扭转服务贸易逆差,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2016年10期 No.406 9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45 ]

地方经贸

  •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天津“出海口”效应研究——兼论天津自贸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

    苏振东;尚瑜;

    本文选取2000-2006年位于北京、河北地区的出口企业的海关数据,构建内生异质性企业和天津"出海口"效应的微观引力模型,定量分析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对北京和河北出口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发挥良好的"出海口"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北京、河北出口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度提升,显著提高了京冀地区出口企业的集约边际,从出口层面推动了京津冀三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天津自贸区是使天津发挥更大更强"出海口"效应的"强心剂",随着自贸区一系列贸易促进措施的实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预见天津自贸区将会发挥更好的"出海口"效应,成为京津冀企业对外出口的重要渠道,并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为天津自贸区的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16年10期 No.406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2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43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中国利用外资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吗——基于集聚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聂飞;刘海云;毛海欧;

    本文通过总结FDI影响OFDI的集聚经济传导机制,构建一个含集聚经济和OFDI规模决定方程的联立方程组,运用2003-2013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3SLS估计,对中国制造业OFDI的动力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的集聚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OFDI有着显著正向作用;收入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通过FDI的竞争效应技术溢出路径有利于实现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而实现高端制造业"走出去",而收入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通过FDI的集聚竞争加剧效应会对本土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反而不利于OFDI规模扩张;金融危机之后,在创新驱动战略导向下,中国通过FDI提升技术效率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成效明显,成为了OFDI规模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2016年10期 No.406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29 ]
  • 外资进入改善了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吗——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宏兵;文磊;赵春明;

    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通过含有工具变量的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整体上提高了服务业企业女性就业占比和高技能就业占比,并有利于改善就业市场的性别和技能结构失衡,多种方案均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细致来看,外资进入改善了中低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性别结构,恶化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性别结构,且对高技术服务业就业技能结构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分地区的研究也发现,外资进入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就业性别结构和技能结构的改善作用均大于东部地区。上述结论表明协同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就业优先战略是优化就业结构、破解就业难题的有效路径。

    2016年10期 No.406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09 ]

国际金融

  • 人民币汇率与出口企业的职工工资:红利还是阻力

    佟家栋;许家云;

    出口企业的职工工资直接关系到出口市场的就业稳定性,那么这其中,人民币汇率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的合并样本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但是上述积极的"工资拉动"效应在长期不可持续,两者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2)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差距显著扩大,即人民币升值对技能劳动力工资的提升作用大于非技能劳动力。(3)人民币升值未能显著提升出口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不但可以提高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可以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于后者的作用可以部分抵消前者的效应,最终使得人民币升值对职工劳动收入份额的微弱效应。

    2016年10期 No.406 14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04 ]
  • 汇率变动与资源错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

    余静文;

    汇率是开放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价格,其变化对企业微观主体有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又会作用于加总到行业层面的企业生产率,进而作用于行业资源错配程度。本文基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一事件,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采取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了汇率变动对行业资源错配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变动会对资源错配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行业。如果人民币升值10%,那么资源错配程度会下降0.23,按照要素错配程度均值来计算,这会导致资源错配程度下降3.5%。并且,汇率变化可以解释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资源错配程度变化差异的17.13%。

    2016年10期 No.406 15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3 ]

反倾销

  • 我国反倾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以2012年化工行业对外反倾销为例

    刘爱东;谭圆奕;李小霞;

    以2012年化工行业对外反倾销案为研究对象,运用233家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年报数据,实证检验中国主动反倾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反倾销短期内显著提升被保护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种提升通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对此,从宏观和微观两层次分析对外反倾销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过程,构建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以政府、行业和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反倾销发起机制。

    2016年10期 No.406 16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62 ]

  •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16年“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文获奖名单

    <正>201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的"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文评审工作已结束,征文总评会议于2016年8月2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征文自3月12日到6月10日,共收到征文228篇,经审核确认有效征文194篇,稿件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评审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今年实行的2015年征文评审新标准非常好,今年收到的稿件质量高于近几年。评审工作自6月22日至8月18日,评审委员会委员们经过初评、复评和总评3轮

    2016年10期 No.406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