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经贸论坛

  •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先导效应检验——基于制造业数据分析

    李荣林;姜茜;

    本文运用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方差分解技术、面板数据检验、Granger检验(行业和部门两个层面)等计量方法就1987-2007年制造业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很高;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先导效应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长期内表现明显,但是短期效应却非常小;进口贸易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2010年08期 No.332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3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进口需求函数研究——基于边界协整的实证分析

    张鲁青;王微微;

    本文采用边界协整检验方法对传统进口需求函数和收入分解的进口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进口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口相对价格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较小,收入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较大,而收入的不同部分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投资和出口对进口需求的影响较大,而消费对进口需求的影响较小。

    2010年08期 No.332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生态利益评价

    余燕春;王婧;

    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但是在巨额贸易顺差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利益流失。本文借助生态系统价值评价方法——能值分析方法,全面、客观、综合地计算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值流量,分析了中美、中欧、中日贸易中的生态要素转移,并利用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对比分析了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开展进出口贸易的生态利益得失。

    2010年08期 No.332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钻石”模型的宁波市鄞州区蔺草制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蒋贤品;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钻石"模型并对相关文献做了评述;其次,分析了宁波市鄞州区蔺草制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现状,实证检验了蔺草制品出口量与出口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再次,基于钻石模型对宁波市鄞州区蔺草的要素禀赋、国外需求、相关产业和产业组织4个方面的优劣势进行剖析;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宁波市鄞州区提升蔺草制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010年08期 No.332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区域国别市场

  • 美国国内需求与美中贸易收支

    范言慧;张金平;

    本文运用1994至2009年的季度数据对美中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影响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因素主要是美国国内的私人消费和投资;美国私人消费的增加不仅会显著提高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而且还抑制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而真正有助于美国出口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就长期而言,两国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结论意味着,如果当前美国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其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仍将存在。而未来美国消费习惯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必将影响中国的出口,中国应尽早进行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0年08期 No.33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东亚经济合作

  • “10+3”经济合作中的收敛性检验

    范爱军;都春燕;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10+3"区域近期出现经济收敛的迹象,2000年之前东盟国家经济收敛迹象不明显,2000年之后,东盟成员国经济以每年0.21%的速度收敛。同时,东盟和中日韩之间也开始呈现经济收敛的态势,且收敛速度高于东盟内部收敛速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低人口增长率、高储蓄率和高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东盟国家的经济收敛。这一结果使我们有理由相信"10+3"合作机制的建立会有力地推动参与国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2010年08期 No.332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东北亚一体化视角下的中蒙贸易关系演化分析

    姚海华;

    利用2000-2007年中国与蒙古的双边贸易数据,借助于实证工具从两国双边贸易联系、贸易增长来源因素、贸易增长根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蒙贸易联系紧密,双边贸易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在于市场扩大效应和竞争力提升效应,深层原因在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互补型贸易结构。

    2010年08期 No.332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地方经贸

  • 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探析

    王咏梅;刘璎;

    迅速发展的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正面临着来自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重重阻力,绿色贸易壁垒通过数量和价格抑制效应以及扩散效应,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扭曲了资源配置。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行业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开拓创新,相互协调,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2010年08期 No.332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R&D投资集聚与创新研究——来自北京地区的经验数据

    郑飞虎;史潇潇;

    本文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就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集聚与创新构建了理论框架,揭示了海外R&D集聚与创新的关系,并采用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R&D技术合同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海外R&D集聚与创新受到跨国公司组织控制、组织规模与组织创新的显著影响,同时受范围经济、空间联系等新经济地理学因素的积极影响,但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则较弱。另外,根据R&D集聚与领先大学的关系所作研究表明(利用GIS系统),在京跨国公司R&D机构的确形成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密集布局,这对R&D机构能力的提升与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最后提出了首都地区发展本地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2010年08期 No.332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服务贸易

  • 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的决定因素——兼论中国的比较优势

    张会清;唐海燕;

    本文利用20个发达国家(地区)和40个发展中国家的双边中间品贸易数据,对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截面样本和面板样本的计量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对发包方的区位选择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低技术含量的外包业务更偏好选择低工资国家以节约劳动成本,而高技术含量的外包业务则更偏好选择高质量服务的国家以节约交易成本。中国在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部分指标上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今后要更多地依靠服务和制度条件的改善,以抵消劳动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

    2010年08期 No.332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陈双喜;王磊;

    文章利用联合国数据库2000-2007年中日服务业发展数据,对中日服务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日服务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但其产业内贸易发展仍以垂直型为主,亟待向水平型方向进一步转化,同时人均GDP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有较大影响。

    2010年08期 No.332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贸易与环境

  • 贸易开放、要素禀赋与环境质量:基于我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

    傅京燕;周浩;

    近年来有关贸易与环境的研究围绕着污染避难所假说(PHH)和要素禀赋假说(FEH)逐步展开。本文以我国省际层面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细致的实证研究,检验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是否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进。分别使用衡量环境质量的两个指标(污染强度和人均污染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1998-2006年期间30个省份(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污染强度的回归结果支持PHH但不支持FEH,即一个地区较高的相对人均收入使污染强度较低,一个地区较高的相对人均资本使污染强度较低。人均污染排放量的回归结果既不支持PHH也不支持FEH,即一个地区较高的相对人均收入使污染强度较高,一个地区较高的相对人均资本使污染强度较低。

    2010年08期 No.332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贸易壁垒

  • 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壁垒对中国影响的动态CGE分析

    胡宗义;刘亦文;

    本文将基于中国的现实经济发展背景,考虑己有研究在模型设定、方法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利用动态CGE模型——MCHUGE模型来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各变量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十分明显的。在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贸易壁垒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这需要世界各国的的政府和企业界加强合作,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建立起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贸易环境和秩序。

    2010年08期 No.332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中国对外贸易、FDI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东、中、西部数据的比较

    温怀德;谭晶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FDI以及经济结构,而这些又对中国的就业产生着深刻影响。文章建立了关于就业的线性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1985-2008年的面板数据,按东中西部划分区域、以中国入世为时间分界,进行分阶段分区域实证研究。主要检验了入世前后全国、东中西部进出口、FDI等对于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FDI、出口促进了就业的增加,但拉动作用在减小;东部在入世后FDI、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再显著,而中部与西部则在入世后开始显著促进就业;进口总体上抑制了就业,不过也存在一定地区差异。核心政策启示包括:鼓励东部将有关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也应抓住机遇积极制定吸引企业西迁的政策等。

    2010年08期 No.332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0 ]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特征与趋势研究

    翟冬平;张为付;

    日本是唯一大量对外直接投资但较少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之一,但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呈现周期性的调整与变化趋势,对中国不同产业的直接投资也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变化和中国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可以发现,目前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处于第二个周期性调整阶段,中国作为日本主要投资目标国的地位仍没有改变。

    2010年08期 No.332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国际金融

  • 中国金融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方芳;刘鹏;

    近年来,金融顺周期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本文对金融顺周期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信贷周期和货币周期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估计,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系统存在着顺周期效应,金融的顺周期性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显著,经济的波动与金融周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短期内影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加深对金融顺周期的理解,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更好地为经济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服务。

    2010年08期 No.332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