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经贸论坛

  • 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外交反应与双边贸易平衡

    张彬;江海潮;

    中美两国贸易逆差是中美经济和政治外交博弈互动的结果,并由中美两国经济内生力量和政治外交力量共同决定。实证模型表明:(1)中美两国贸易逆差扩大是两国外交重要的驱动力量;(2)中美两国总外交具有缩小贸易逆差、平衡两国贸易的效应,而中美两国双边访问、双边协商和外交声明的贸易平衡效应具有边际不对称性和时滞性;(3)中美两国贸易逆差历史积累具有逆差扩张效应;(4)中美两国贸易逆差的变动由逆差自身扩张效应和外交平衡效应共同决定,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内生逆差积累扩张效应;(5)中美两国可以积极发展外交和调整外交组合模式,调节两国贸易逆差,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问题。

    2007年12期 No.300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7 ]
  • 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黄新飞;舒元;

    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进一步的协整分析和改进的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贸易开放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长期作用机制。为解释上述问题,本文构造了产业专业化指数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能够较好地刻画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贸易开放度的增加,加快优势行业的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较高行业的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2007年12期 No.300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148 ]
  • 国际贸易中资本迁移的复杂性经济学分析

    蒋景东;

    国际贸易中的资本迁移在市场稳定和供求均衡的线性叠加结构中运行,由于突变和分叉现象的凸起显示出在迁移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系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许多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状况下不断进行调整,资本迁移在不断调整中是远离平衡态的,它在这一过程中的多样性、差异性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动态行为,伴随涨落而涨落,呈现出不可逆性的非线性世界。

    2007年12期 No.30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5 ]
  • 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陈阳;王延明;

    从规模、区域和行业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上是相关的,但对外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贸易投资一体化因地区差异,表现出"互补"和"替代"两种区域特征;当前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行业相关程度不高。总体而言,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2007年12期 No.300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8 ]
  • 我国农产品进口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实证分析

    张鹏;谢兵兵;

    本文采用我国1981-2003年农产品进口和农民收入变化的数据,对农产品进口和农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短期内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007年12期 No.30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30 ]
  • 我国主要进口商品的Armington替代弹性估计

    陆旸;

    本文在对Armington替代弹性进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运用Panel Data回归模型,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八种进口商品的Armington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回归结果表明:八种进口商品的整体替代弹性估计值较低,仅为0.568。其中,原煤的替代弹性估计值最高,为11.502;谷物和电视机的替代弹性估计值较低,分别为1.521和0.788。Armington替代弹性的大小反映的是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因此,我国原煤的进口敏感性较强,而电视机进口对国内电视机产业的冲击不大。

    2007年12期 No.300 34-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144 ]

区域国别市场

  • 美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探析

    邹玉娟;

    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国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背后是大量廉价商品的涌入和大量廉价资本的流入,它们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增进了消费者的福利并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弥补了美国的投资-储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而经济的稳定增长刺激了消费需求,又使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在发挥自己美元地位、资本市场以及信息技术等比较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他国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比较利益。

    2007年12期 No.30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0 ]
  •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

    崔远淼;

    本文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从贸易开放度视角对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国贸易开放度存在明显结构差异,中国以商品贸易为主,而印度服务贸易份额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总体贸易开放度高于印度,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印度外贸加速发展而缩小;两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略高于印度,但中国面临着由贸易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和外部失衡冲突问题。

    2007年12期 No.30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51 ]

东亚经济合作

  • 我国与日本蔬菜贸易均衡关税率的计量分析

    穆月英;

    我国的蔬菜在世界蔬菜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蔬菜的第一大出口去向是日本。从日本的蔬菜进口来源看,最大的蔬菜进口来源国是我国。本文首先运用蔬菜进口函数模型、通过中国、美国、新西兰这三个日本的蔬菜主要进口来源国的相互比较,分析我国蔬菜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均衡关税率"零售价均衡模型",对我国与日本蔬菜的贸易均衡关税率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蔬菜在日本市场上有着较大的竞争力,另外,日本通过提高关税率来保护其蔬菜产业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

    2007年12期 No.300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越南对外贸易现状的实证研究——兼论一体化对越南贸易的影响

    姜书竹;

    1993年开始越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连年逆差、市场过于集中以及出口商品层次低等。越南是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越南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其影响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2007年12期 No.30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5 ]

地方经贸

  • 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

    杨汝岱;朱诗娥;

    本文对1995-2005年珠三角地区与印度、东欧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国际贸易商品在SITC三位数分类的基础上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类产品,并从多项指标考察三个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与变化。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相对印度有较大的领先优势,而这种领先优势主要来自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相对东欧在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2007年12期 No.30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35 ]

服务贸易

  • 我国不同部门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李平;梁俊启;

    本文利用我国1982-2005年不同部门服务贸易的进口、出口和GDP数据,根据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理论,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不同部门三者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偏离向长期调整的速度较快,且出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007年12期 No.30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159 ]

反倾销

  • 对华反补贴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谢辉;李大武;

    本文以2006年年底所发生的美国针对中国铜版纸反补贴案为基础,通过对比反倾销和反补贴这两种贸易救济方式的不同,认为反补贴很难成为贸易救济的主要方式。之后,在考虑反补贴调查相关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两国策略的博弈模型,得出结论如下:反补贴难以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方式;一旦启动调查程序,补贴行为被否定的概率极小;关于出口国的策略选择,出口国对进口国的调查采取不回应的态度,并不必然导致结果的恶化。鉴于面临反补贴调查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所可能遭受的影响,给出了应对反补贴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2007年12期 No.300 73-7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39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分析

    李杏;

    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实现的关键;文章论述了技术外溢的产生途径;对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因素: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基础设施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有正向作用,而对外贸易和初中、小学的人力资本尚未构成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促进作用。

    2007年12期 No.300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145 ]
  • 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曾剑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企业竞争空前激烈。在知识密集、产品复杂且技术更新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企业的国内效率领先企业跨国投资日益突出,这实质上属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外学者以单向溢出和双向溢出为切入点,构造了不同的两国双寡头古诺模型,以解释绝对无技术优势企业和相对无技术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研究成果,并做了简要评论。

    2007年12期 No.300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28 ]
  • “两税合一”对广东省外资企业税负与利用外资的影响

    莫晓芳;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统一。"两税合一"的实施,将使广东外资企业的整体税负因税收优惠减少而趋于增加。但历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积累及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广东在吸引外资方面仍然具备相当强的竞争优势。可以乐观地预期,"十一五"期间广东利用外资仍将持续增长,并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但引资格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2007年12期 No.30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1 ]
  • 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

    王俊;

    近年来,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独资化倾向。本文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国公司母国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对其进入模式的影响。在对两者关系提出理论假设后,以2004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500名的企业为样本,以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为解释变量,建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母国与我国的文化距离越大,其在华投资越倾向于合资经营,而跨国公司母国与我国的心理距离越大,其在华投资越倾向于独资经营。

    2007年12期 No.300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92 ]
  •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影响的分析

    李晓钟;张小蒂;

    本文利用我国2001年和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FDI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发现FDI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程度与技术本身所属的原创层次、技术含量、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相关。笔者分析了其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7年12期 No.30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131 ]

国际金融

  • 我国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基于BPCG模型的实证分析

    顾国达;李丹玉;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经常项目中商品贸易持续顺差,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账户却连年逆差,这种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本文应用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模型(BPCG)及其扩展形式,实证分析了1982-2005年间我国经常项目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率、商品贸易收支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间的差异,结论为经常项目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率比商品贸易收支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率要低0.5-1个百分点。

    2007年12期 No.300 112-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9 ]

国际经济法

  • 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赔偿救济——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

    徐学银;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DSM)是富有成效的,作为弱势一方的发展中成员在此机制下能够寻求到比较公正的裁决,即DSM能做到形式上的正义。但是,由于DSM本身缺乏实施能力,即使发展中国家的申诉要求得到了世贸组织正式裁决的支持,也难以在裁决的执行上取得应得的实质性收益,也就是说,DSM难以实现实质正义。文章系统地分析了DSM执行机制的实质不正义之处以及实现DSM执行机制的实质正义的途径——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嵌入赔偿救济;并阐述赔偿救济的具体制度。

    2007年12期 No.300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3 ]

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