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清;李洁;张天顶;
理论研究者和相关政策文献的建议者在分析影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各种经济变量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利用全球范围内52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到2004年的经济数据对影响经常项目失衡的多种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对当前解释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原因的各种观点进行实证检验,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当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2007年03期 No.291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屈小博;霍学喜;
我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本文系统分析了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并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以及国际市场份额等评价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但与农产品出口大国相比,整体竞争力弱,处于低竞争劣势,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2007年03期 No.291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7 ] |[阅读次数:1 ] - 李有;刘万岚;
有关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的最新经验研究都是在Coe和Helpman(1995)计量模型(简称CH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CH模型的扩展涉及到:R&D溢出变量的不同设定形式;其它溢出渠道的引入;人力资本的具体作用。本文对国外关于进口贸易与技术溢出的经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揭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7年03期 No.291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蕙;郭显光;
本文根据1980-2004年我国出口、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数据,利用虚拟变量、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建立回归模型等方法,就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度量,得出结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具有促进作用,1996年后随着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在促进外贸增长的贡献效用上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用虚拟变量衡量定性因素,在建模前进行了充分的前提检验,以保证模型是稳定和有效的。
2007年03期 No.291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陈策;
本文在Rybczynski定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替代和互补的关系。在理论分析部分,建立了一个简化的要素特定模型,分析了特定部门初始贸易状态与部门产出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在实证分析部分,用我国各行业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的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各行业贸易的影响都很显著,但是具体的替代和互补关系却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2007年03期 No.291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饶晓辉;
本文应用1952-2004年的实际数据,利用内生的结构断点单位根检验、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的GDP、出口和人力资本存量之间的动态行为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DP、出口和人力资本都是有结构断点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它们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人力资本与出口之间有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且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的结论支持了我国是人力资本型内生经济增长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国家的认识。
2007年03期 No.291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 ]
- 张棣;
基于“双缺口”理论建立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外资适度规模问题,结论表明:我国对外资的利用存在适度规模问题,外资实际规模与外资适度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不合理的外资规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负效应,其原因是外资投向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以及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所致。
2007年03期 No.291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郑秀君;
本文旨在探索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与通径分析方法对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经过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的结论基本一致,但通径分析方法优于回归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应该是东道国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各因素一系列指标的集合这一观点。
2007年03期 No.29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刘凤朝;沈能;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有不同的渠道效应。本文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TFP分解成技术进步指标与技术效率指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Geweke分解检验分别动态模拟了FDI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种渠道的影响程度,以及FDI与两者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提升表现出来的,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007年03期 No.291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吕立才;庄丽娟;黄祖辉;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中国食品产业的潜在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市场规模、企业平均规模、市场发育程度、附加值率、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政策是外商直接投资中国食品产业的重要决定因素,劳动力成本可能并不是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中国食品产业的重要决定因素,或者这一优势正在弱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出了简要的结论和政策涵义。
2007年03期 No.291 85-9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汪斌;侯茂章;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的全球离散化和区域集聚化倾向。而全球价值链(GVC)这种新的生产和贸易组织方式把片段化的生产集聚区域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进一步强化了全球贸易一体化倾向。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背景、概念形成、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这一产业与贸易研究的新范式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全球价值链理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对我国企业与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方面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2007年03期 No.29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5 ] |[阅读次数:0 ] - 蔡宁;黎常;
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企业国际化加速的现象,许多企业在建立之初就开始进行跨国发展,这是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国际新企业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从国际新企业的概念、形成、发展以及其理论框架模型出发,对国际新企业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探讨了其未来研究方向,同时阐述了其对我国企业相关研究的指导作用,并对后续研究作了简要的讨论。
2007年03期 No.291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