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跨境供应链风险外溢与企业边界调整——基于美国对华实体清单的证据

    魏龙;王翼祥;蔡培民;

    提升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是加强我国经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基于风险外溢视角,探究美国对华实体清单措施引致的跨境供应链风险如何外溢至国内同群企业,进而影响其边界调整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实体清单企业的同群企业在感知到潜在供应链风险后选择扩张其生产边界,表现为纵向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研究显示,同群企业主要向上游扩展边界,将供应环节内部化以规避断供风险,加强上游股权关联和深化研发合作关系是其扩展边界的主要方式;异质性分析显示,断供风险外溢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供应关系依赖度较高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组中更加显著。本文拓展了关于跨境供应链风险经济后果的研究,为企业主动应对供应链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No.513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东盟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可达性与中国供应链转移

    俞峰;陈炳昊;张梦婷;张鹏杨;

    在全球价值链重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盟国家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其承接中国供应链的转移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利用2013—2018年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供应链在东盟各国及各行业中的转移模式,并构建了针对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数据集,以市场可达性作为衡量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东盟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致的市场可达性改善显著促进了中国供应链向其转移。第二,东盟国家市场可达性的改善通过资本要素和高技能劳动要素的跨境流动来增强其承接中国供应链的能力。第三,与中国共享陆地边界的东盟国家更有可能依托交通基础设施成为中国供应链转移的承接方;中国向美国、欧盟出口的产品供应链更有可能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向东盟国家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中国频繁遭受反倾销措施的行业则是中国供应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转移的主要产业。本研究对于中国探索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国际物流网络属性、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No.513 2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目的国经济不确定性与中国企业跨国供应链关系重构

    周亚如;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与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问题关乎企业生存和国家重大战略选择。本文基于2003—2022年FactSet Revere中国上市企业跨国供应链关系数据,实证考察了目的国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跨国供应链关系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目的国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国供应链合作关系产生显著负向冲击,风险感知效应、成本增加效应和市场萎缩效应是其影响机制;拓展性分析表明,不确定性冲击促使企业将跨国供应链关系转移至风险更低的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同时加速供应链关系回流国内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中心企业、高技术密集度企业通过多元化市场分散风险,外向型企业呈现出供应链国内回流趋势,多元化供应链企业、高政策依赖度企业则结合多元化市场与国内回流来应对不确定性。本研究为缓解外部不确定性负面冲击、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9期 No.513 3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通道建设与企业供应链效率——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孙鹏;韩松宸;黄波;

    供应链畅通是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新历史时期,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工程,在提升企业的供应链效率、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亟待深入探究。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堆叠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区域内企业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显著提升了沿线节点城市企业的供应链效率,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通过双循环协同机制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国内大循环方面,通道建设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市场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国际大循环方面,则通过提高城市贸易流量、促进外资引入等渠道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交通枢纽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更能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受益;同时,资本密集型行业、高竞争程度行业以及非对外投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大型企业的供应链效率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效应评估提供了微观证据,为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No.513 5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全球“新三样”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与驱动因素分析

    李计广;李云婷;王红梅;

    “新三样”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代表,标志着我国新质生产力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本文基于2017—2023年的全球“新三样”产品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全球“新三样”产品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全球“新三样”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三样”产品贸易网络呈现低密度、强互惠性和强集聚性以及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比较各项中心性指标发现,中国、德国、美国在贸易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互惠性、传递闭合性、稳定性和延迟互惠性等内生结构变量有助于推动贸易网络的形成;经济规模、可再生能源产量、环境绩效、可再生能源发电率、经济自由度、地理距离、共同语言和共同边界等外生变量也是影响贸易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

    2025年09期 No.513 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高水平开放

  • 外资银行进入会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吗

    黄玖立;郭骏成;

    外资银行凭借雄厚资金和国际市场信息优势,在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循环过程中起到沟通和推动作用。本文发展了一个开放条件下异质性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金融许可证信息、中国上市公司及其海外关联公司数据库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证实,外资银行进入的确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其部分作用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融资成本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可以改善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延长其生存期限。本文为金融中介影响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理论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和机制解释,也为中国深化金融开放以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No.513 9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以融促稳:“两业”融合发展与中国企业出口存续

    刘胜;刘华杰;陈秀英;

    企业出口存续对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应对贸易风险至关重要,然而“两业”融合能否成为企业出口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却尚未可知。本文通过匹配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探讨了“两业”融合发展对企业出口存续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出口存续概率,这一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法、放宽自相关假设、更换回归方式、排除竞争性解释和极端值影响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两业”融合发展的出口存续效应在国有及私营企业、大型出口企业、创新边界较宽的企业、技术质量较高的企业、混合贸易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样本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两业”融合发展通过“拓围入新”渠道发挥作用,一方面拓展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通过增加新产品、存续产品和淘汰产品的种类数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激发企业进入新行业的活力,增强行业多样化优势,从而促进企业出口存续。Lasso回归、弹性网络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机器学习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而部分依赖图揭示了“两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存在“饱和点”和边际效应递减现象。在产业技术跨界融合的情境下,本文拓展了“两业”融合驱动外贸稳定增长和韧性增强的理论框架,为增强产业与贸易政策的协同效果、发挥产业链系统竞争优势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5年09期 No.513 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内需驱动贸易模式能促进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升级吗

    尹丽丽;王庭东;

    潜在比较优势升级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支柱。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测度区域潜在比较优势,检验内需驱动贸易模式对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影响及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内需驱动贸易模式显著促进了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升级,这一现象在出口目的国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及出口产品种类较多的区域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显示,内需驱动贸易模式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供给侧通过同产品和相关产品的集聚经济效应推动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升级,在需求侧通过提高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即价值链嵌入效应推进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升级;协同性分析显示,在价值链参与度较高的城市,同产品集聚效应更显著,而在价值链分工地位较高的城市,同产品集聚和相关产品集聚均能发挥正向协同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内需驱动型贸易模式和外需驱动型贸易模式对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内需驱动型贸易模式是区域潜在比较优势升级的内在动力。本文不仅基于区域潜在比较优势视角重新审视内需驱动贸易模式的经济效应,也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提供了启示。

    2025年09期 No.513 14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兼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融稳定效应

    高洁超;朱婧璇;杨阳;

    兼顾发展和安全是中国经济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行稳致远的基石。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果仍然显著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主营业务能力以及创新水平三个渠道实现对企业影子银行活动的抑制。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抑制作用在不同影子银行模式、不同企业、行业及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本研究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金融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同时提出了通过“以外促内”改善企业资源配置,进而实现发展和安全相协调的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No.513 15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