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家云;张俊美;
本文以2005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产权战略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并且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证实了自主创新激励效应和知识资源引进扩张效应在知识产权战略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中的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行业竞争程度以及行业知识产权密集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知识产权战略加速了出口低质量产品的企业退出出口市场,但有利于出口高质量产品企业的存活。本文验证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积极影响,对于中国继续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战略以促进出口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2020年11期 No.455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戴翔;秦思佳;
本文利用200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从企业微观层面对营商环境优化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营商环境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具有显著影响,营商环境的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这一结论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从具体作用机制看,营商环境优化会通过价值链迁移以及创新激励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营商环境优化对于不同贸易类型、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以及不同地区的出口企业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认识影响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因素,而且对如何从营商环境优角度探寻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对策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020年11期 No.455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 ] - 刘信恒;
在基于价格法测算国内市场分割指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分析国内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市场分割是以放弃国内市场规模效应为代价,从而利用国外市场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样本选择性偏误、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分样本回归分析后依然稳健;国内市场分割引致国内贸易成本高于国际贸易成本,最终使企业进口中间品强度增加和加工贸易占比上升,这是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两个途径;在贸易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国内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大;剔除国际市场效应后,国内市场分割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分割,深化国内市场一体化改革是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2020年11期 No.455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1 ] - 陈平;郭敏平;
本文从企业进口来源地结构的视角重新审视中间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着重考察来源地网络地位和来源地整体数目对生产率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基于微观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口来源地加权网络地位的提升以及整体数目的增加均有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来源地网络地位的提升主要通过质量价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作用于企业生产率,且作用强度与产品类别有关;来源地整体数目的增加则通过种类互补效应促进了生产率提高;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随着进口产品差异性的提高和行业技术复杂性的增加,进口来源地结构优化的生产率促进作用也会随之增强;东部沿海企业、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更善于通过进口来源地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2020年11期 No.455 4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刘梦;胡汉辉;
本文构建了价值链攀升视角下净值推进与体量牵引两种贸易盈利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2003—2014年海关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匹配得到的1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门限回归,实证检验了价值链定位对企业盈利机制的门限作用。就贸易的交换属性而言,以进出口差额表征的贸易净值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始终呈正向影响,随着价值链攀升,影响力逐渐弱化;而以进出口总额为表征的贸易体量的作用在价值链定位门限前后存在显著差异,价值链定位较低的企业,贸易体量对企业盈利作用为负,越过价值链门限后,贸易体量表现对企业盈利的强劲正向驱动作用。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价值链的投入产出机制,赋予企业的国际贸易行为以生产性特征,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其贸易规模反映了对其他企业乃至全球化生产的影响深度,因而表现对企业盈利的显著驱动力。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价值链生产体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贸易的生产性特征,对优化企业生产和贸易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期 No.455 6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梦醒;刘宏曼;
基于Eaton和Kortum (2002)构建的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本文运用Tobit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双边贸易成本和进口来源地农业生产率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口来源较为集中,但进口集中度呈缓慢下降态势。将基于Novy (2013)方法计算的农产品贸易成本作为自变量,回归结果表明贸易成本对中国农产品进口有显著负向影响;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不同贸易伙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结果表明进口来源地农业生产率显著促进中国农产品进口。因此,中国应全面考虑双边贸易成本和进口来源地农业生产率以优化农产品进口布局。
2020年11期 No.455 7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2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