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经贸论坛

  •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质量与比较优势

    黄先海;吴屹帆;

    本文借鉴Levchenko (2007)的做法构建了一个包含制度质量的一般均衡框架,基于制度的两种不同的分化形态——正式与非正式制度,阐述了制度性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以及两种制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个仅包含两个互相贸易地区的模型中,如果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质量简单地正相关,则制度质量较高的地区将获得制度依赖型产品的出口优势。然而,比较优势的归属会以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方式为转移,当且仅当制度占优的地区正式制度质量足够好,或制度占劣的地区正式制度质量足够差时,此前的结论才能继续成立。在经验分析中,基于Nunn (2007)回归模型的拓展形式,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制度质量与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正式制度质量的提升将显著促进契约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尽管非正式制度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但二者的联合作用仍得到了强有力的统计支持。

    2020年03期 No.447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进口竞争与企业产品专业化——基于中国多产品企业的研究

    刘冲;张辉;吴群锋;

    本文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为视角,检验了进口竞争对企业内部产品专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竞争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的产品专业化程度。进口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缩小产品生产范围,使其将资源集中到少数核心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上来。这一过程伴随着企业产品种类的减少和企业整体产品范围偏度的集中。本文利用中国对外反倾销冲击作为进口竞争程度下降的拟自然实验,考察了企业是否受反倾销保护对其产品专业化程度影响的因果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相比加工贸易而言,一般贸易产生的进口竞争对企业产品专业化的促进作用更大;相比低收入国家而言,来自高收入国家的进口竞争对企业产品专业化的促进作用更大。本研究对如何理解进口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来自企业内部产品配置的证据。

    2020年03期 No.447 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1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近邻效应与企业进口决策

    刘斌;赵晓斐;

    本文在构建进口近邻效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口企业数据考察近邻效应对企业进口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邻效应对企业进口决策的影响显著,近邻进口企业数量越多,潜在进口企业从相同市场进口的概率越大;从近邻效应的作用范围来看,近邻效应超出一定空间范围才会表现出空间距离衰减特征,地级市是近邻效应的最佳作用范围;从企业初始进口看,近邻效应对企业进口额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某种意义上,近邻效应只体现于企业进口决策行为,而不会影响企业首次进口表现;从龙头企业的角色来看,近邻企业中龙头企业的存在大大促进了潜在企业的进口概率。

    2020年03期 No.447 4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基于出口强度与市场范围视角的考察

    朱信凯;孔哲礼;李慧;

    本文利用企业出口决策模型阐明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强度和市场范围的影响,并基于2010—2015年中国出口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并且企业受影响频次比越高,负面效应越明显;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覆盖范围越广泛,就越能倒逼企业进行有效应对,其负面效应将有所减弱;具体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同类型,技术法规与标准主要制约企业出口强度的扩大,而合格评定程序则主要限制企业出口市场范围;但不管哪种类型的措施,对农产品企业的负面影响程度都会高于工业品企业。

    2020年03期 No.447 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20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出口吗

    陈绍俭;冯宗宪;

    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基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强显著降低了中国产品出口价值量;在投资环境、社会环境、政府稳定性、行政效率和法律秩序相对不好的地区,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值量大幅减少,而中国外资企业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受到目的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中国要积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同时出口企业也要加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生产率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2020年03期 No.447 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2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 ]
  • 出口产品多样化对行业产出波动和绩效分布的影响研究

    武力超;陈玉春;郑甘澍;

    本文通过构建出口产品多样化、产出波动和绩效分布的测算指标,利用2002—2015年的跨国企业调研数据、行业数据和出口商品数据,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出口产品多样化对行业产出波动与行业绩效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行业产出波动,而在具有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出口产品多样化对产出波动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行业贸易开放度越高,行业竞争程度越强,则出口产品多样化平抑行业产出波动的作用越明显;出口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行业内竞争,有效降低了行业绩效离散程度,而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内,出口"自选择"效应强化了行业内的资源再配置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行业绩效离散程度;在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贸易开放度行业中,这种促进竞争效应更加显著。

    2020年03期 No.447 8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外商技术投入与贸易福利的门槛效应——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张奕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从社会总体福利角度分类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贸易福利效应具有理论创新和经验检验价值。本文以投资东道国为视角,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投入和贸易福利置于同一分析框架,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可通过改变海外企业技术投入决策,从消费者效用和企业收益两方面进一步影响贸易福利。虽然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且影响效果随产品类别和贸易形势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但中国仍具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空间。协调统筹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灵活把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探索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是未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点任务。

    2020年03期 No.447 10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进出口贸易抑制了企业创新吗——基于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陶爱萍;吴文韬;蒯鹏;

    开放经济下企业进出口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备受学者们关注,但从收入差距的视角出发探讨进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文章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实证检验企业进出口、收入差距和企业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出口依赖对企业创新无确定性作用,中间品进口依赖则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2)收入差距显著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但有效缓和了企业进口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3)收入差距对创新的作用受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限制,人均收入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4)企业出口规模不会对收入差距的直接抑制作用产生明显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全面开放新格局下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年03期 No.447 11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进口贸易、生产率与企业创新

    李平;史亚茹;

    本文借助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库与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构建了企业产品层面和行业层面的进口价值替代变量,并从生产率的角度,对进口促进我国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进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企业的生产率越高,进口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只在生产率超过中位数水平的企业中显现。同时,机制检验发现,高生产率企业在吸收进口技术溢出和应对进口竞争时更具有比较优势。异质性分析发现,来自不同研发投入国的进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知识产权保护则放大了进口对高生产率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对低生产率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即使是生产率最低的一般贸易企业,进口也对创新起到了激励作用,而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不能从进口中获益。

    2020年03期 No.447 13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一带一路”专题

  • “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基于经营性对冲和金融性对冲的比较

    张海亮;梅媚;齐兰;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国外业务占比日益增加,小币种汇率的不稳定性引致汇率波动风险不断攀升。本文基于2013—2017年264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经营性对冲和金融性对冲策略的外汇风险对冲效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性对冲和金融性对冲都能起到良好的对冲效果,经营性对冲的效果优于金融性对冲,二者之间是互补关系;东道国综合发展程度越高,企业采取经营性对冲策略的对冲效果越好,且制造业企业比非制造业企业更适合采用经营性对冲策略。

    2020年03期 No.447 14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2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论FDI对中国本土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

    曾国安;马宇佳;

    本文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陆企业创新呈现出先负后正的变化过程,即在外资进入的头几年会对大陆企业创新产生负向效应,而到后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则由负转正,亦即最终会促进大陆企业创新。同时,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陆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相比国有企业,引进外资更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在来源地不同的外资之间存在差异,相对于港澳台资,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外资对企业创新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在引进外资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相对于独资方式,以合资(作)方式引进外资对企业创新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引进外资对高技术行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非高技术行业的影响较小。

    2020年03期 No.447 16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2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1 ]

  • 《国际贸易问题》选题参考

    <正>1.国际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全球价值链及其相关影响研究3.利用微观数据和大数据的国际经济学经验研究4.国际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竞争优势研究5.新科技革命与国际贸易研究6.开放经济对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研究7.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研究8.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9.跨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及其效应分析1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研究

    2020年03期 No.447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