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经贸论坛

  • 进出口能否“稳就业”——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李磊;盛斌;王小洁;

    就业稳定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采用微观企业数据对进出口贸易与企业就业波动的内在关联与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与非贸易企业相比,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具有较低的就业波动性。进出口量越高以及进出口强度越高的企业,其就业波动性越低。同时,永久贸易商相比临时参与贸易的企业具有较低的就业波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更高数量的出口目的国以及出口种类与更低水平的就业波动性相关,进口国家数量与企业就业波动负相关,但是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对企业就业波动无显著影响。对进口的分解表明,进口强度和就业波动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中间品决定的。区分不同收入水平伙伴国贸易发现,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进行贸易,其就业波动性较低。区分企业所有制特征发现,进出口对企业就业波动的负向影响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比较显著,但是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发现对全球贸易保护升级背景下,用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稳定就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0年08期 No.452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2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政策仿真模拟

    黄先海;何秉卓;

    本文通过设定政府效用最大化条件,以Triffin比率测度一国适度外汇储备标准,以拓展的泰勒规则拟合国际真实利率波动,将Mundell-Flemming模型的国际收支平衡要求纳入Krugman两地区"中心-外围"模型中,模拟了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还原了政府基于效用最大化原则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决策过程,实现了贸易成本的内生化与"中心-外围"模型的动态化。我们以2005年至2015年G20国家消费与经济增长数据为样本,使用Dynare和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政策仿真模拟,考察了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策略、效果以及对紧缩性、扩张性国际货币政策和保护性国际贸易政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全方位的自由化措施,包括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区位聚集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使得我国宏观环境在面对国际外部冲击时反应更为稳健。

    2020年08期 No.452 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高级人力资本扩张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程锐;马莉莉;

    本文以中国高校扩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高级人力资本扩张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年高校扩招引起的高级人力资本扩张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的检验之后依然稳健;高级人力资本扩张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高级人力资本扩张对出口到高收入经济体和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经济体的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高级人力资本扩张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大;随着行业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高级人力资本扩张的影响逐渐由抑制转向显著促进;随着间接融资程度和政府控制程度的提高,高级人力资本扩张的提升作用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高级人力资本扩张具有通过强化产业内分工而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

    2020年08期 No.452 3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2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经理自主权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许和连;金友森;王海成;

    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经理自主权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理自主权的扩大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经理自主权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多个方面存在异质性,其对国有控股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强,在质量差异幅度较大的产品和行业内经理自主权的产品质量提升效应更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经理自主权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资本投资和实施薪酬激励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2020年08期 No.452 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经济转型背景下劳动收入差距和资本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

    肖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在转型国家背景下,劳动收入差距和资本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省际宏观经济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倒U型,即劳动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最初会促进经济增长,而当收入差距较大时,劳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会阻碍经济增长;而资本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同时存在的理解。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为同时实现稳增长和社会公正的目标,本文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力市场、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对资本性收入进行税制改革等政策建议。

    2020年08期 No.452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贸易壁垒

  • 中美双边关税变化对两国工业行业利润的影响

    李昭华;刘梦姿;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中美双边关税变化对两国工业行业利润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根据理论模型,短期中本国关税变化对国内行业利润有正向间接影响,外国关税变化对本国利润有直接负效应和间接正效应;中长期本国关税变化对本国的内销企业和出口企业的利润具有相反的间接作用,外国关税变化对本国行业利润仍有双重效应。同时对1999—2014年三个不同样本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本国削减最终品关税能促使国内工业行业利润提升,本国中间品和外国最终品的关税减让会令工业行业损失利润;关税变化的作用及显著性随时间变化呈降低趋势,且在中长期出现与短期相反的作用;事后分析结果显示本国进口自由化有利于本国工业行业利润的中长期增长。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双边贸易和生产者,创新性地考察了不完全自由进入条件下的中长期均衡,丰富了对中美双边贸易的研究。

    2020年08期 No.452 8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贸易与环境

  • 环境信息披露会促进企业出口吗

    卢娟;李斌;李贺;

    随着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环境信息披露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企业环保工作,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促进企业发展,为探究环境信息披露是否会影响企业出口,本文采用Heckman模型考察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能够促进企业出口决策和出口规模,其对重污染行业、国企、外企以及大型企业出口的边际影响更大。非线性检验显示环境信息披露和硬性指标与企业出口规模呈现U型关系,而软性指标与出口规模存在倒U关系。这就表明我国的软性和硬性环境信息披露处于曲线左端,披露水平较低。影响路径检验显示,环境信息披露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抑制出口,通过增加政府补助、融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出口,而环境信息披露通过作用于市场份额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的研究对企业调整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和出口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0年08期 No.452 10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农产品短缺点与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开放二元经济模型的分析

    高奇正;刘颖;陈实;蒯昊;

    本文基于开放二元经济模型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转型国家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中国的数据展开了验证,研究结果发现:(1)转型国家在农业生产率增长迟缓、农业劳动力不足以及农业资源禀赋限制的条件下,将会迎来开放条件下的农产品短缺点,进而推动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而且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进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2)最晚在2009年中国迎来了开放条件下的农产品短缺点,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源禀赋是影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3)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和农业资源寻求的动机,自2009年以后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更多地寻求农业资源。(4)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进口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工业增长扩大了中国的农产品进口。本文的研究为转型国家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揭示了其发展规律。

    2020年08期 No.452 11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2K]
    [下载次数:1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FDI对中国农业企业创新溢出效应的分解——基于吸收能力的门槛回归分析

    韩嫣;武拉平;

    本文利用1998—2013年中国农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角度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内农业创新的溢出效应,同时详细考察了溢出效应的6个渠道,通过建立门槛模型对各渠道吸收能力的门槛值进行了测算,还比较了不同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和不同地理位置FDI溢出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FDI对国内农业企业创新存在显著为负的后向溢出效应、逆向溢出效应和正向人员流动效应,且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更易从FDI溢出中获益;相较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对国内农业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更显著,省内外商投资企业也更易对国内农业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政府应鼓励合资企业的建立,同时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吸收能力。吸收能力较弱的国内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来提高创新水平,而吸收能力较强的国内农业企业可以选择从上游外商投资企业购买高质量投入品来获得创新溢出效应。

    2020年08期 No.452 13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国际金融

  •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冲击效应研究——基于人民币实际汇率传递的视角

    高慧清;张碧琼;

    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无疑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关键传导变量。国际金融危机后,积极财政政策成为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日益显著,而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增加了财政支出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实际汇率传递的视角,考察了积极财政支出冲击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政府支出扩张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产出增加和净出口下降,产出和净出口的汇率传导结果受到经济开放度、国内外商品替代弹性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支出对实际汇率和产出的影响效应会随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削弱。本文基于中国1996—2018年的季度数据,建立符号约束S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财政支出扩张引起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贸易盈余缩减,且汇率没有出现超调现象,研究结果支持了主流的"双重赤字"观点。本文进一步对经济开放度与财政支出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发现,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政府支出所引致的产出效应和汇率效应均出现下降态势。

    2020年08期 No.452 14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国际贸易实务

  • FOB贸易中卖方与买方指定货代之间的关系探析

    姚新超;

    FOB是中国出口最常用的贸易条件。这种条件下,通常买方委托货代租船或订舱,控制货物运输,卖方承担交货义务。尽管卖方与买方货代可能发生业务联系,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货代合同关系。是否存在货代合同关系直接涉及卖方的权利义务。卖方须对此采取因应策略。

    2020年08期 No.452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