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经贸论坛

  •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解视角下的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兼评经济开放对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

    李洲;马野青;

    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发布的投入产出表,首次从三次产业整体到产业细分多个维度,基于增加值投入产出分解法重构测算了2000—2014年全球43个样本经济体的真实出口技术复杂度,并根据测算结果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及经济开放对出口技术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入世后中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较快,但指数增长的背后更多是跟上全球出口技术复杂度上升之势的水平效应,能够最终推动中国技术复杂度相对超越的增长效应并不明显,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相对落后的局面尚未改变;造成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落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服务业内部产业的众多出口短板同制造业、服务业内细分出口产业的低端集聚而并非三次产业出口失衡;半参数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开放和出口技术复杂度间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中国应坚持扩大经济开放的政策方向,让本土产业充分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以获取全球技术进步"高昂的果实",促进价值链攀升,推动经济增长。

    2020年01期 No.445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出口退税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事实与机制

    刘信恒;

    本文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在测算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基础上,研究了出口退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退税促进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通过了异质性检验;出口退税引致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的一般贸易占比调节效应大于其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成本加成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从出口退税的视角解释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事实和路径。

    2020年01期 No.445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贸易开放与政府干预逻辑——基于帕累托改进的模拟分析

    张书博;

    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干预的正当性一直饱受争议。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资源禀赋差异的视角入手,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税、贸易开放"补偿效应"的H-O理论分析框架,来探究贸易开放过程中政府的干预逻辑。研究发现:(1)富人效用水平和政府税收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2)当政府以税收来提供公共服务时,富人与穷人都存在一个福利改善的政府干预区间或税收区间;(3)随着贸易开放的深化,分工效应会使富人和穷人所需的政府干预上限上升和下限下降,进而使得政府的可干预区间扩大;(4)在贸易开放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可干预区间扩大的幅度更为显著,原因在于其穷人福利改进下限向下拉动的作用是资本密集型国家的近4倍。本文又对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有效支撑了以上的发现。

    2020年01期 No.445 3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间品进口与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

    陈梅;李磊;郑妍妍;

    中间品贸易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理论上,发展中国家的中间品进口会通过技术溢出形成脑力技能偏向,而降低对运动技能的需求。考虑到女性劳动者在脑力技能方面的比较优势,中间品贸易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上的两性平等。本文基于2004—2007年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综合考察中国企业参与中间品进口对女性就业和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促进女性就业还是缩减性别工资差异方面,中间产品进口均有助于促进我国劳动市场上的性别平等;在考虑了中间品进口不同维度、异常样本点和内生性问题后,此结论仍具有稳健性;从行业、地区和所有制差异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对资本密集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影响大于非资本密集行业和低技术行业,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对女性受教育水平高的地区的影响大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的地区,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大于内资企业。对此,我国政府应该顺势而为,加强这种促进作用,努力打破我国劳动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2020年01期 No.445 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国别集聚、不确定性与异质性企业出口行为

    刘晴;孙景;苏理梅;

    本文以现有集聚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基础,基于信号效应的视角,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分析了出口国别集聚与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出口国别集聚与传统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机制大相径庭,国别集聚主要通过信号效应影响异质性企业出口;高效率企业倾向于选择专业化国别集聚,以缓解特定出口目的地的不确定性影响;低效率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多样化国别集聚,进而降低在不同目的地之间转换的市场进入成本。基于中国微观层面贸易数据的经验分析,本文为理论假说提供了稳健的经验证据。

    2020年01期 No.445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美国“301调查”征税清单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杨珍增;杨宏;

    本文基于利益集团政策游说理论,运用Probit回归方法分析了征税清单调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清单内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在调整过程中更容易被剔除,同时产品所属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企业更容易联合起来提出反对意见,产品更容易被剔除出清单;在华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对清单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不同用途产品上的征税倾向存在差异,对于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跨国公司内部进口占比越高则越容易被剔除,但对于资本品则并非如此,这说明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附加关税会使跨国公司利益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在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贸易伙伴国内利益集团的力量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01期 No.445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全球价值链

  • 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就业效应

    史青;赵跃叶;

    传统关境统计法由于高估贸易利益进而导致企业出口引致的真实就业效应产生偏误。本文测算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从增加值贸易视角重新探讨中国企业出口的就业效应,并选取实际有效汇率做工具变量,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与传统关境统计方法下的贸易总量相比,企业DVAR提升对就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提高出口国内附加值比单纯扩张出口规模更为重要;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规模的提升最明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相对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出口最终品的企业其DVAR带来就业规模的提升最大,而出口中间品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加,出口该类产品的企业DVAR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变大,同时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变小。

    2020年01期 No.445 9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2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区域国别市场

  • 对外开放是否缩小了中美制造业的技术差距

    黄漓江;李长英;

    对外开放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决策。然而,对外开放是否缩小了中美两国的技术差距。本文采用1998—2011年中国制造业最为细分的4位码行业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不利于缩小中美技术差距,进口贸易显著缩小了中美技术差距,FDI对中美技术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从影响渠道来看,进口贸易的竞争效应比溢出效应更能缩小中美技术差距; FDI的竞争效应缩小了中美技术差距而溢出效应扩大了中美技术差距;贸易开放和FDI通过资源再配置和降低融资约束缩小了中美技术差距;贸易开放和引进外资对于缩小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渠道不同,具有比较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0年01期 No.445 11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1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孙林;周科选;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论证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CAFTA为例,基于2001—2007年中国工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采用倍差法(DID)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经验检验,得到以下结论: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显著提升了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均获得了显著改善,外资企业改善程度最大;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均获得了明显提高,东部地区企业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显著,但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显著;进入及退出企业的产品质量均获得了有效提升,进入企业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在FTA框架下提升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0年01期 No.445 12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5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4 ] |[阅读次数:3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投资壁垒与海外投资企业数量的增长边际

    陆建明;姚鹏;卢萌;

    本文将海外投资企业数量的增长分解为母公司数量、家族规模和跨行业投资三个边际,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由贸易协议中的负面清单,对美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壁垒强度进行了测算,结合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细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检验了投资壁垒对海外投资企业增长边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壁垒强度越高,从事海外投资的母公司数量越少,平均规模越大;较高的投资壁垒在提升母公司平均规模的同时也减少了投资机会,母公司平均规模的提升倾向于提高家族规模,而投资机会的减少则倾向于降低家族规模,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引致投资壁垒强度对家族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低壁垒行业母公司向高壁垒行业的跨界投资是跨行业投资的主要方式,这种通过转变投资者身份规避投资壁垒的行为引致投资壁垒并未对以子公司所在行业为统计口径的子公司数量产生显著影响。

    2020年01期 No.445 14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国际金融

  • 资本账户开放会加剧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吗——基于TVP-FAVAR和SV-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戴淑庚;余博;

    资本账户开放的利弊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其蕴含的金融风险逐渐引起重视。考虑到金融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性,本文利用TVP-FAVAR模型构建了涵盖7个市场维度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之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V-TVP-VAR模型实证探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特征。研究发现:第一,金融指标的权重系数具有动态时变特征,风险界定应依照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判断。第二,本文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2016年前后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于中高位,近期已展现出缓和迹象。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金融危机以前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金融风险缓释,随后开放的风险效应逐渐显现,短期资本流动则展现出持续的危害性。基于此,建议渐进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

    2020年01期 No.445 15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下载次数:3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贸易问题》选题参考

    <正>1.国际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全球价值链及其相关影响研究3.利用微观数据和大数据的国际经济学经验研究4.国际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竞争优势研究5.新科技革命与国际贸易研究6.开放经济对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研究7.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研究8.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9.跨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及其效应分析1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研究11.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研究12.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研究13.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研究14.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研究15.逆全球化的挑战和新全球化展望研究

    2020年01期 No.445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