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经贸论坛

  •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孙学敏;王杰;

    本文在分析嵌入全球价值链影响企业生产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从微观层面测算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并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全球价值链有益于提高企业生产率,说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显著存在。另外,通过对企业所有制、资本密集度、贸易方式以及产品多样性等异质性特征的考察发现,国有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嵌入过程中的生产率效应最高,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最低;高资本密集度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要高于低资本密集度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以及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更有利于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率。

    2016年03期 No.399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3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133 ]
  • 贸易方式、所有权结构与中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

    鲁晓东;刘京军;王咏哲;

    本文通过构建出口的多重边际分析框架识别中国出口增长的源泉。然后借助基于交易信息的出口商-产品-目标国-贸易方式的微观数据,研究中国企业出口的市场扩展边际和产品扩展边际,同时从所有权结构、贸易方式以及企业特征等维度解读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差异。研究发现:(1)贸易方式和所有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特征;(2)在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两种出口贸易方式下,各种纳入模型的因素对企业的出口边际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一致,但生产率和杠杆率对于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的作用方向相反;(3)国有控股的所有制性质抑制企业出口市场和产品线的拓展;(4)企业规模、年龄、融资能力等因素在不同贸易方式下对出口扩展边际的作用方向不同。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针对贸易方式和所有制特征的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中国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6年03期 No.399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12 ]
  • 异质企业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一个文献综述

    陈勇兵;赵羊;汪婷;

    探寻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是国际贸易学科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异质企业框架,对现有理论和经验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全面细致地总结了企业进口投入品、企业间和企业内的资源再配置以及降低价格成本加成这三个方面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并试图从已有相关文献中发现不足并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有利于厘清贸易自由化福利效应的来源渠道且为福利增进型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

    2016年03期 No.399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5 ]
  • 进口竞争与企业内部工资差距

    严伟涛;赵春明;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2005年投资环境调查数据库、WTO关税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等数据,全面系统分析了进口竞争对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比较优势的显著变化,进口竞争能够使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扩大,而中间品进口竞争则会缩小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同时,本文还发现,出口增加将促使我国企业内部工资差距的扩大。

    2016年03期 No.399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1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87 ]
  •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

    高雪;李谷成;

    HOV模型指出产品间的贸易本质上也是要素间的贸易,一国进行自由贸易时,将成为其丰裕要素的净出口国,稀缺要素的净进口国。本文应用贸易要素含量研究方法,对1992-2013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行核算,将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基于Leamer改进,对相对要素禀赋进行考察。核算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要素的净出口程度趋于下降;土地要素的贸易含量呈现净进口态势;资本要素的净进口不断扩大。此外,劳动力要素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土地、资本要素则不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贸易对不同生产要素的影响不同。

    2016年03期 No.399 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67 ]

区域国别市场

  • 援助会促进投资吗——基于中国对非洲援助及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

    董艳;樊此君;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对其投资的影响。在控制了市场、资源、人口、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因素之后,结果显示中国对非援助与投资的关系随着援助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趋势:投向社会基础设施部门的援助会加速促进中国对非投资的增长;投向经济基础设施部门的援助对投资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与此同时,直接流向东道国生产性部门和政府的援助与中国对非投资则呈"U"型关系。

    2016年03期 No.399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2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122 ]
  • 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OFDI制造企业母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周大鹏;

    区域贸易及投资协定谈判正加速成为新一代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构建平台,而我国目前参与的区域贸易协定仍然以传统议题为主,当前亟须评估新规则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明确我国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策略。本文分析了贸易投资议题对中国制造企业母公司绩效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母公司绩效具有负面影响;劳工保护对母公司绩效具有正面影响;国企属性对母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东道国投资自由化程度对母公司绩效不显著。本文据此对我国自贸区谈判策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2016年03期 No.399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0 ]

东亚经济合作

  • 中间产品贸易视角下中国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

    谢锐;郭欢;

    本文基于WWZ(2014)构建了中国吸收的东亚出口国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出口国增加值指标,以此分别反映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作用。结果表明: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吸收的东亚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增加值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主要以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形式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但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地位尽管较低,但整体有所加强。中国吸收的日韩台(地区)增加值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吸收的印尼增加值上升速度,且印尼对中国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依赖性较高。但无论作为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还是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中国在纺织业及纺织制品业等少数低技术行业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中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出口国的影响显著增强。

    2016年03期 No.399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12 ]

地方经贸

  •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市域出口对企业TFP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泛长三角53个市为例

    许统生;周春林;陈雅;

    本文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测度了2000-2007年泛长三角53市的工业企业TFP,统计分析了这些企业TFP的空间自相关性;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TFP空间自相关条件下出口对TFP的作用。结果表明:各地市工业企业TFP形成了以沪浙苏为核心、以赣皖为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不仅本市域出口而且邻近市域出口对本市域企业TFP有显著促进作用,沪浙苏各市之间的TFP空间自相关程度是赣皖各市TFP空间自相关程度的二倍。因此,为提高TFP和缩小区域间TFP的差距,不仅要增加出口,而且要加快赣皖地区内部一体化建设,还要加快赣皖与沪浙苏地区的对接与合作。

    2016年03期 No.399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2 ]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 中间品进口多元化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李秀芳;施炳展;

    本文主要从中间品进口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和提升机制。理论上,进口中间品多元化可以通过边际成本、固定成本等渠道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并受限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实证方面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从所有制分布看,国有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最高,私营企业最低,外资企业居中;平均看,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这一提升作用仅限于外资企业、源自OECD国家的中间品和2004-2006年样本;对于本土企业、源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中间品和2000-2003年样本并不显著,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企业与进口中间品匹配的吸收能力较差,二是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的边际成本效应弱于固定成本效应。

    2016年03期 No.399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3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9 ] |[阅读次数:195 ]
  • 国家距离对跨国零售企业东道国选择的影响

    史伟;李申禹;陈信康;

    本文首先采用国家距离模型研究了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商业治理距离对跨国零售企业东道国选择决策的影响。接着,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扩张方向下,经济距离、商业治理距离对跨国零售企业东道国选择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负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在正向扩张方向下,经济距离负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商业治理距离正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而在负向扩张方向下,经济距离正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商业治理距离负向影响零售企业东道国进入选择。最后,本文对发展中国家优化"引进来"、提升"走出去"进行了讨论。

    2016年03期 No.399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13 ]
  • 跨国公司嵌入对物流产业集群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刘荷;王健;

    本文通过对288家物流产业集群本土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跨国公司嵌入对物流产业集群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关系嵌入能够促进物流产业集群本土企业创新绩效,而隐性知识共享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跨国公司认知嵌入并不直接影响物流集群本土企业物流创新绩效,而是通过隐性知识共享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跨国公司结构嵌入和显性知识共享对物流产业集群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明确了跨国公司嵌入对物流产业集群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我国物流产业集群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2016年03期 No.399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2 ]

国际金融

  • 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失衡研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

    曹强;虞文美;

    本文构建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的理论模型,使用91个国家1990-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Driscoll和Kraay(1998)估计对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再检验,得出四点结论:人均GDP与经常账户的U型关系表现不稳定,全样本中是U型关系,但分组样本中二者均表现为倒U型关系;金融危机效应,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经常账户赤字;金融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和金融结构共同影响经常账户,且这种效应在发达国家中更显著;金融结构问题,一国金融结构的比值上升,表明金融结构处于劣势,即一国金融中介居于主导地位,使得一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而且金融结构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的系数值更大。

    2016年03期 No.399 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6 ]

国际经济法

  • 2016年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景:美国因素与中国策略

    李思奇;姚远;屠新泉;

    "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是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中的一大歧视性安排,对中国的贸易利益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2016年《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即将失效,关于中国届时能否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目前,美国、欧盟、印度等WTO成员至今仍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尤其是美国的立场最为坚决。本文以WTO法和美国国内法为视角,对WTO与美国国内法中的市场经济地位规则进行解读;结合美国国内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政治考量,重点分析美国在此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对美国处理这一问题的可能选择加以预期和研判,最终提出中国的策略选择。

    2016年03期 No.399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3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36 ]

“一带一路”专题

  • “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化解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吗——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平均的预测

    倪中新;卢星;薛文骏;

    本文研究了我国钢铁需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使用Small TVPVAR模型、Medium TVP-VAR模型、Large TVP-VAR模型、TVP-VAR-DMA和TVP-VAR-DMS对我国钢铁需求量进行预测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TVPVAR-DMA能够快速适应中国经济结构的渐变和突变情况并能较大地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GDP增长率的预测和我国钢铁产能不再增加的条件下,"一带一路"战略将逐年化解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的粗钢需求值大约每年增加0.146亿吨,最终在2020年我国将只有0.48亿吨左右过剩的粗钢产能。同时,为了完全解决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应该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钢铁市场,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减少低端钢铁产品的产能扩张。

    2016年03期 No.399 16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5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6 ] |[阅读次数:10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