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问题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供应链技术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间品进口视角

    王冠宇;马野青;

    本文基于中间品进口视角,探讨供应链要素投入强化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之间的关联机制。本文借助对中间品进口发起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层面的贸易数据,采用堆叠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后发现:对供应链施加技术规制能有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供应链技术规制主要通过提高中间品进口质量、降低中间品进口价格,以及引致企业创新水平提高等渠道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由于不同企业对供应链冲击的敏感程度和应对能力存在差别,不同类型技术规制所产生的规制强度存在差别,进而使得供应链技术规制的生产率效应在不同企业以及不同类型技术规制间存在异质性。在国际供应链体系不断重塑、国内企业亟需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6期 No.510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外资企业出口强度下降现象的解释——基于国内下游行业需求扩张的视角

    茹玉骢;方锦梁;胡佳雯;

    外资企业出口强度是刻画外资企业参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样本的特征事实分析表明,相对于内资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出口强度在2007年之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本文从上下游投入产出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中间品行业外资企业出口强度决定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构建中国国内下游行业需求指标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下游行业需求的扩张解释了中国中间品行业外资企业出口强度持续下降的现象;异质性分析显示,这种影响对于非加工贸易、上游度较高和在位外资企业尤为显著。本文是对已有关于企业出口决策研究的补充,提供了外资企业融入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微观机制。

    2025年06期 No.510 2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高水平对外开放

  • 国际化扩张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冗余资源视角的实证分析

    王永贵;张二伟;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探讨了企业国际化扩张对其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扩张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随着国际化扩张水平的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机理分析显示,冗余资源在国际化扩张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之间扮演着中介角色,国际化扩张促进了沉淀性冗余资源的积累,而后者降低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国际化扩张同时也增加了非沉淀性冗余资源,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即随着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的增加,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先提升后下降;政府补助在国际化扩张与沉淀性冗余资源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之间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市场竞争强度在国际化扩张与沉淀性冗余资源之间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而在国际化扩张与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深化了有关企业国际化扩张中其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动态变化的认知,为企业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6期 No.510 3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投资赋权非洲女性——来自微观个体调查的证据

    李磊;刘泽寰;陆建明;Nabaneeta Biswas;

    中国是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社会影响。本文利用FDI Markets数据库构建了一套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国对非洲投资项目集,并结合非洲晴雨表调查中丰富的性别模块数据以及受访者地理位置,在微观层面上从认知(平等观念)与行为(权利实践)两个维度识别中国绿地投资对非洲当地女性赋权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投资对非洲性别平等意识的促进作用在50公里半径范围内显著为正,对性别平等社会实践行为的促进作用在25公里半径范围内显著为正;机制分析显示,中国投资企业通过增加就业、发展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对当地女性的就业机会、教育权利、司法公正以及性别雇佣平等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促进了当地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本文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社会影响,并为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性别平等提供支持。

    2025年06期 No.510 6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力资本匹配能否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量增质升”——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经验研究

    宣思源;杨德才;张蕤;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剂,稳规模优结构是当前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双重机器学习的前沿方法,从人力资本匹配这一新视角出发研究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能否成为吸引FDI的因素。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匹配度提升显著增加了城市FDI流入数量,同时提升了城市FDI流入质量。这一结论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匹配通过生产率提升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吸引FDI。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匹配度提升有助于减弱制度建设滞后、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成本上涨对吸引FDI的不利影响。本文丰富了人力资本匹配与FDI关系的研究,为化解当前我国稳外资、优外资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6期 No.510 8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美元融资成本、信贷与企业出口:内在的营运资金需求

    贾思源;王雅琦;谭小芬;

    本文利用2010—2016年中国海关数据和银行—出口商贷款数据,探究了2013年美国“缩减恐慌”带来的美元融资成本上升冲击下,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冲击后银行对出口商的信贷供应显著下降,尽管外币信贷占据了较小的份额,但却带来了重要的信贷变化。在这种信贷冲击下,企业—产品层面的出口收入增长率明显降低。本文基于信贷币种结构的分解,对驱动上述过程的企业营运资金需求动机分类探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出口收入下降主要由依赖于本币的存货融资需求驱动。在生产过程使用外币较多的跨国企业中,存货的融资需求近似于净应收账款。而当企业出口收入货币风险较高、外币对冲需求强烈时,净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开始发挥主要作用。通过量化这部分因素驱动的银行美元融资需求,本文发现应收账款渠道能解释约18%的企业出口下降。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元融资成本、信贷与企业出口关联背后的营运资金需求动机,对出口企业有效应对外部融资冲击以及金融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No.510 9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数字经济

  • 数字产品出口如何助推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

    佟家栋;杨鑫;马丁;张露文;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企海关专利匹配的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产品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产品出口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且在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数字产品出口对高生产率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及中间品出口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数字产品出口主要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和“风险缓释效应”两条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具体表现为企业通过数字出口获取外部市场知识并缓解其所面临的国际市场不确定性以促进创新;数字产品出口主要促进了知识从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创新型国家转移到我国企业。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数字产品出口如何推动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制定促进数字产品出口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6期 No.510 11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贸易开放与全球绿色贸易发展——基于制造业环境产品双边贸易视角的分析

    张红霞;李家琦;张哲;

    贸易绿色化与脱碳化正引发国际秩序的变迁和重塑。本文基于制造业环境产品双边贸易视角,系统分析并验证了数字贸易开放对全球绿色贸易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开放能够显著推动绿色贸易规模扩张,并重塑全球绿色贸易竞合发展格局。异质性分析发现,北—北型与北—南型绿色贸易合作、以环境中间产品与差异化产品为核心的绿色贸易,以及低技术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绿色贸易,更显著地受到数字贸易开放的正向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数字贸易开放可通过绿色价值链融合与绿色价值链距离缩减,推动全球绿色贸易发展。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区域贸易协定环境规则治理存在正“U”型调节效应,绿色数字技术跨国创新合作则仅存在正向调节效应。本研究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构建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参考。

    2025年06期 No.510 13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绿色发展

  • 碳“调节”还是碳“障碍”:碳边境调节机制与贸易隐含碳排放

    郭庆宾;彭艳清;曾德源;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旨在通过贸易端的碳定价减少碳泄漏,但其有效性仍存在广泛争议。本文基于GTAP-E模型,设定多情景模拟,探讨CBAM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对中欧贸易隐含碳与经济增长脱钩效应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CBAM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高碳行业有一定减排效果,但总体有限,反而增加了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机制检验表明,CBAM通过出口抑制、进口替代和贸易转移效应影响中欧贸易隐含碳排放。此外,中欧在贸易隐含碳脱钩进程中的路径与阶段特征存在显著差异,CBAM实施将破坏原有脱钩进程,成为经济发展的碳“障碍”。本文研究为制定更科学的碳减排政策、推动全球碳减排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2025年06期 No.510 15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