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Division Statu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 Study Based on Koopman's GVC Position Indices
周升起;兰珍先;付华;
摘要(Abstract):
基于OECD-WTO联合发布的TiVA统计数据,采用Koopman等提出的"GVC地位指数",测算分析了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无论自身比较还是国际间比较,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明显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及内部各部门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呈现"L"型演变特征,这一演变特征与中国的要素禀赋、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战略变化有关。
关键词(KeyWords): 全球价值链(GVC);国际分工;GVC地位指数;增加值贸易(TiVA)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多维低碳模式研究”(10YJA790025);; 山东省软科学项目“ODI与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实证与对策研究”(2013RKB01439);; 青岛市软科学项目“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路径选择、机制设计与对策研究”(12-1-3-84-(30)-zhc)资助
作者(Author): 周升起;兰珍先;付华;
Email:
DOI: 10.13510/j.cnki.jit.2014.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郭晶、赵越,(2012)“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基于完全国内增加值率视角的跨国实证,”《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2期。
- 胡昭玲、宋佳,(2013)“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3期。
- 黄先海、杨高举,(2010)“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世界经济》第5期。
-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2008)“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 施炳展,(2010)“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世界经济研究》第1期。
- 王岚,(2013)“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和应用,”《经济评论》第3期。
- 张磊、徐琳,(2013)“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国际贸易统计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2期。
- Benedetto J.,(2012)“Implic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Value-Added Trade Balan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Economics,4(2).
- Koopman,R.,W.Powers,Z.Wang and S.J.Wei.,(2010)“Give Credit to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
- Linden,G.,K.L.Kraemer and J.Dedrick.,(2011)“Who Captures Value in the Apple iPad?”Mimeo,(3).
- OECD.,(2012)“Interconnected Economies:Benefi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Synthesis Report,”OECD.
- OECD-WTO.,(2012)“Trade in Value Added:Concepts,Methodologies and Challenges,”Mimeo,OECD.
- UNCTAD.,(2013)“World Investment Report Overview-Global Value Chains: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United Nations,New York.
- WTO&IDE-JETRO.,(2011)“Trade Pattern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From Trade in Goods to Trade in Tasks,”Geneva.
- ①Ernst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研究东亚电子产业的生产分工时,最先提出“国际生产网络”(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的概念(Ernst,1997),之后,包括Ernst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全球生产网络”术语(Ernst&Kim,2002,2004;Henderson et al,2002),也有学者称之为“全球生产共享”(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Yeats,2001),“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Jones&Kierzkowski,2001),“跨境生产网络”(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Arndt,2005;Ando&Kimura,2005),“多国生产网络”(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Athukorala,2003,2006)。
- ②有关详细内容及研究进展,可参见贾怀勤(2010,2011,2012)、高敏雪,张芬(2010)、高敏雪,徐晓娟(2010)以及吕婕,张子杰(2011)所发表文献。
- ③部分学者(Benedetto,2012;Dervi et al.,2013)以及UNCTAD也将“增加值贸易”称之为“Value-Added Trade-VAT”。
- ④GVC参与度指数(GVC Participation Indices)被用来衡量一国某产业参与GVC国际分工的程度高低,其计算公式为:GVC参与度=(IVir/Eir)+(FVir/Eir)(Koopman et al.,2010)。按照OECD-WTO联合发布TiVA数据计算,中国制造业GVC参与度指数,由1995年的69.5%提高到2009年的78.3%。
- ⑤GVC“外向参与度”与“内向参与度”,是本文对一国GVC参与度进行分解后的叫法。GVC“外向参与度”是指一国某产业总出口中“间接增加值”所占比重,即本国为其他国家出口所提供的“中间品”增加值(IVir/Eir),OECD-WTO称之为“Forward Participation”,UNCTAD称之为“Downstream Component”。GVC“内向参与度”则是指一国某产业总出口中所包含的“外国增加值”比重,或所使用的自外国进口的“中间品”增加值(FVir/Eir),OECD-WTO称之为“Backward Participation”,UNCTAD称之为“Upstream Component”。